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前言

觀宋填詞126介紹的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浙東大飢, 宰相王淮薦朱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賑災。在短短的九個月中,除了救災以外,這位朱老夫子還惹出一段公案來。

這段公案關係到一個可憐的女子,南宋的一位女詞人:嚴蕊。

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一、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據周密的《齊東野語》記載:

天台營妓嚴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絲竹書畫,色藝冠一時。間作詩詞,有新語,頗通古今,善逢迎。四方聞其名,有不遠千里而登門者。唐與正守臺日,酒邊嘗命賦紅白桃花 ,即成《如夢令》。與正賞之雙縑 。”

嚴蕊是台州的一名營妓,據說詩詞歌舞、絲竹書畫無一不通。故事中的唐仲友(字與正,或與政)擔任台州太守,非常欣賞嚴蕊,曾經在宴席上請嚴蕊賦紅白色的桃花。

嚴蕊當席作詞《如夢令》雲: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嚴蕊在詞中提到了紅紅白白,又說“梨花不是、杏花不是”,卻沒有明確說出這是什麼花。結尾處點出:人在武陵微醉。熟悉陶淵明的人知道,武陵人出自於《桃花源記》,可見,這裡委婉點出的就是桃花。

這類詠物詞,不在詞中明確說出所詠之物,而是通過事物獨一無二的特點委婉道出。

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二、嚴蕊的冤獄驚動了皇帝

嚴蕊平靜的生活,因朱熹的到來而打破:

朱晦庵以使節行部至臺,欲摭與正之罪,遂指其嘗與蕊為濫。繫獄月餘,蕊雖備受棰楚,而一語不及唐,然猶不免受杖。《齊東野語》

晦庵是朱熹的號,朱熹來到台州以後,想找唐與正的麻煩,於是從男女關係方面下手,把嚴蕊當作了一個突破口。但是嚴蕊卻矢口否認。

宋朝官員找官妓陪酒歌舞是正常現象,但是不可“私侍枕蓆”。朱熹在奏章中列舉了一長串的證據,指控唐仲友貪汙、與嚴蕊“逾濫”,違法給嚴蕊“脫籍”等。

一仲友自到任以來,寵愛弟妓。遂與諸子更相逾濫,行首嚴蘃稍以色稱,仲友與之媟狎。雖在公筵,全無頋忌,....近來又與沈芳王靜沈玉張嬋朱妙等更互留宿,宅堂供直仲友洗浴...

​仲友又悅營妓嚴蕊,欲攜以歸,遂令偽稱年老,與之落籍,多以錢物償其母及兄弟。《 晦庵集·按唐仲友第三狀 》

每遇仲友筵會,嚴蕊進入宅堂,因此密熟,出入無間。上下合幹人並無阻節。今年二月二十六日筵會,夜深,仲友因與嚴蕊逾濫,欲行脫籍,《 晦庵集·按唐仲友第四狀 》

不久,嚴蕊從台州被押往紹興,有獄卒勸誘說,你為什麼不認罪呢?這樣就不用受杖刑之苦了,而且你的罪名也不重,何必如此辛苦的堅持呢?

嚴蕊義正言辭的回答到:

身為賤妓,縱是與太守有濫,科亦不至死罪。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汙士大夫,雖死不可誣也。"

其辭既堅,於是再痛杖之,仍繫於獄。兩月之間,一再受杖,委頓幾死,然聲價愈騰,至徹阜陵之聽。《齊東野語》

從嚴蕊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不但正直堅強,而且是一個頭腦極其清醒的人。受盡了酷刑的嚴蕊,寧死也不肯認罪。嚴蕊之案一時名聲遠播,這件事甚至驚動了“阜陵”。

阜陵,是宋孝宗去世以後的陵墓,後人常以“阜陵”代指宋孝宗。

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三、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宋孝宗被驚動後, 不久把朱熹調走,另外安排一個人前來調查。這個人物出身顯赫,是岳飛的兒子嶽霖:

未幾,朱公改除,而嶽霖商卿為憲,因賀朔之際,憐其病瘁,命之作詞自陳。蕊略不構思,即口占《卜算子》雲:"不是愛風塵,....."即日判令從良。繼而宗室近屬,納為小婦以終身焉。

嶽霖到任以後,提審嚴蕊,讓她為自己申訴,嚴蕊不假思索的現場作了一闋詞: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卜算子》

我不自願淪落風塵,而是被命運捉弄。花開花落都有自己的宿命,總歸要依循別人的安排。去也好、留也好,等到山花盛開被插向鬢邊的時候,又何必問我的歸宿呢?

古人評價詩詞,常用的一個詞是:風人之旨。這首詠物詞可以但得起這個評價,整首詞句句詠花,但是聞者都知道,嚴蕊句句說的都是自己的命運。

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借詠物以寄志,是詠物詞的不二法門。

嶽霖也很痛快,不但判決嚴蕊無罪,而且直接“判令從良”,脫離”營籍“成了自由身了。

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四、朱熹為什麼陷害嚴蕊?

朱熹與嚴蕊無冤無仇,自然沒有主動陷害嚴蕊的動機。只是嚴蕊很不幸,成了朱熹與唐仲友鬥法的工具而已。

據《宋史·朱熹傳》記載,朱熹到了浙東以後,有不少人告發唐仲友:

熹行部至臺,訟仲友者紛然,按得其實,章三上,淮匿不以聞。熹論愈力,仲友亦自辯,淮乃以熹章進呈。上令宰屬看詳,都司陳庸等乞令浙西提刑委清強官究實,仍令熹速往旱傷州郡相視。熹時留臺未行,既奉詔,益上章論,前後六上....

朱熹上書彈劾唐仲友可謂不惜餘力,甚至“前後六上....”,其中《奏劾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中寫到:

台州境民訴太守新除江西提刑唐仲友不法者,紛紛急趨臺城,則訴者益眾至不可勝窮。因盡得其促限催稅、違法擾民、貪汙淫虐、蓄養亡命、偷盜官錢、偽造官會等........

從朱熹給唐仲友羅列的一連串違法事件中,有一個”貪汙淫虐“,就是這一條,讓嚴蕊鋃鐺入獄,受盡了皮肉之苦。

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五、理學之爭的殘酷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同鄉和親戚,當時唐仲友已經被吏部尚書鄭丙、侍御史張大經推薦去擔任江西提刑,還沒有走呢,朱熹來了。

朱熹是宰相王淮推薦到浙東的,按說不應該和唐仲友鬥得不可開交。

這件事發生後,王淮左右為難,甚至”奪仲友江西新命以授熹“,朱熹不領其好意,一生氣反而要求辭職。

這下子惹怒了唐仲友的一派,吏部尚書鄭丙上書把朱熹罵了一頓,說他是假道學,這種人不能用:

時鄭丙上疏詆程氏之學以沮熹,淮又擢太府寺丞陳賈為監察御史。賈面對,首論近日搢紳有所謂“道學”者,大率假名以濟偽,願考察其人,擯棄勿用。蓋指熹也。

這件事發生後,朱熹遠離官場,潛心著書立說,聚眾講學。

唐仲友在這段公案裡脫身後,也開壇講學,廣收門徒,此後再未擔任官職。 淳熙十二年(1185年),唐仲友為台州捐了多年的積蓄修橋 。1188年,唐仲友逝世時,據說連買墓地的錢都沒有 。

朱熹與唐仲友之間的爭執, 背後是理學之爭。在朱熹封神以後,唐仲友的理學觀點屢屢受到朱熹門徒的詆譭。

明代宋濂寫了篇《唐仲友補傳》 ,為唐仲友正名。但朱熹的門徒悉數收購併損毀。清朝的張作楠寫了篇《補宋潛溪〈唐仲友補 傳〉 》 ,世稱“補補傳”,據說又被朱熹一派門徒損毀湮滅。

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淮罷相。朱熹入朝又提起了這件公案,惹得皇帝也煩了。宋孝宗警告朱熹,這件事你該放下了:

上曰:“久不見卿,浙東之事,朕自知之,今當處卿清要,不復以州縣為煩也。”

觀宋填詞127|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結束語

朱熹與唐仲友的理學之爭,可以看出不同思想傳播中的殘酷現實。如果不是唐仲友確實清廉,嚴蕊堅強不屈,很難說結果會怎樣。

不過最後她能夠因禍得福也算幸事。據朱熹說,這首《卜算子》並非嚴蕊所作,是唐仲友的親戚高宣教的作品:

仲友親戚高宣教撰曲一首,名《卜算子》,後一段雲: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但得山花挿滿頭,休問奴歸處。 《晦庵集 》

無論作者是誰,這首詞無疑是一首詠物的佳作。結束時,按慣例填一首《卜算子·詠絮》為作業:

飛絮渡溪橋,又被東風誤。年去年來總不知,天地容身處。

春色許三分,一半歸塵土,一半飄萍逐水流,寂寞元無主。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26|南宋理學家朱熹 也玩隱括詞與迴文詞這種文字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