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面紗》:撥開虛偽的面紗,窺探人性中的“善”與“暖”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被公認為是20世紀在世界範圍內流行最廣,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很多人提到毛姆都會想到他的經典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鎖》、《尋歡作樂》等,而《面紗》作為毛姆最為爭議的小說,雖未廣泛流傳,但卻深受廣大女性讀者的喜愛。有人稱《面紗》是低配版的《包法利夫人》,因為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們都夢想著擁有傳奇式的完美愛情,但最終卻被愛的人辜負和傷害。

深度解讀《面紗》:撥開虛偽的面紗,窺探人性中的“善”與“暖”

作為今天我們所探討的《面紗》,它主要講述的是英國女子凱蒂因為不堪父母的逼婚,在無奈之下嫁給了細菌學家瓦爾特,一路跟隨瓦爾特來到陌生的國度香港,她以為會享受到婚後的甜蜜和呵護,但卻伴隨著是無盡的空虛和寂寞。直到一位英俊、瀟灑的唐生闖入她的世界,才讓她的世界有了一絲光亮和色彩。她深愛著唐生,像飛蛾撲火般那樣追逐著自己的愛情,即使知道這段感情違背社會道德和倫理規則,但她全然不顧。直到東窗事發,尋求唐生庇護,但自私的唐生卻露出了虛偽的面紗,這時,她才看到她所捍衛的愛情只是曇花一現般惹人啼笑。無奈之下,她跟隨她的丈夫來到瘟疫肆虐的中國南方小鎮湄潭府,在這裡她看到了生命的無常,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性中除了虛偽、陰暗和冷漠,還有“善良”和“溫暖”,她一點點靠近,一點點挖掘。

深度解讀《面紗》:撥開虛偽的面紗,窺探人性中的“善”與“暖”

《面紗》作為毛姆少有以中國為背景創作的短篇小說,文中對中國人物的刻畫、心理和環境的描寫,都帶有一種西方式的“中國想象”。法國形象學家巴柔曾經指出:“一切形象都源於對“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關係的自覺意識之中。”中國在毛姆筆下成為了一種被虛化了的審美對象,通過對這個審美對象的描寫,來實現西方文化“自我”的投射,最終來達到反射西方文學與社會的願望。凱蒂作為毛姆筆下悲劇的女主人公,雖然冷漠的原生家庭、淡然的夫妻關係,曾一度消解著這個女人活著的希望和勇氣,但湄潭府一行,不僅讓凱蒂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更讓她看到了籠罩在虛偽面紗之下人性中的“善”與“暖”。今天我們就從她的原生家庭和夫妻關係,一點點剖析毛姆所寫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和他所要弘揚的真實主題。

1. 冷漠、無愛、不知自省的原生家庭,必將釀造“自殺式”的自我毀滅

作為本小說的女主人公凱蒂,她不幸的婚姻生活與她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她的母親賈斯汀太太是一個尖酸刻薄,野心勃勃,卻又吝嗇而愚蠢的女人。她做事沒有主見,當她的爸爸說,伯納德·賈斯汀前途無量和他結婚一定會很幸福,賈斯汀太太沒有想就直接答應了這樁婚事。婚後丈夫不思進取,沒有志向和目標,她失望之極,於是把希望寄託到女兒身上,她有兩個女兒,一個是凱蒂,一個是多麗絲。凱蒂從小就是個美人坯子,眼睛又大又黑,水汪汪的,很有精神,棕色的鬢髮中略微透出點紅,牙齒精緻,皮膚嬌美。而反觀多麗絲鼻子長、身材差、舞跳得還爛。作為母親只能把光耀門楣的心理期望寄託到凱蒂身上,她不是為女兒尋求一樁好的婚姻,而是一樁閃耀的婚姻。

丈夫忍受妻子的責罵,一點點爬到了王室的法律顧問,但收入卻比以前少了一半,而這一切又成為賈斯汀太太新的批判焦點,而她的女兒也從心底裡鄙視著自己的父親,父親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陌生人,一個賺錢和滿足他們心理願望的工作機器。

深度解讀《面紗》:撥開虛偽的面紗,窺探人性中的“善”與“暖”

通過凱蒂這個冷漠、無愛的原生家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病態式”的夫妻關係和不恰當的婚姻理念。我國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中國式的情與愛》說:“為什麼現在離婚率居高不下,因為對很多人來說,結婚的原因只是由於自己心裡有太多原生家庭的“不滿足”和對現實利益的不安全,自己在心理上還是個需索無度的“孩子”。於是婚姻便成了“父母”,結婚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來要”,而不是“來給”。婚姻裡種種的不可愛,是因為初心不是由於“我愛你”,而是來自“你給我”。在這樣病態式的婚姻理念下,賈斯汀太太不僅埋葬了自己的婚姻,也影響了下一代正確婚姻理念的建立。

凱蒂作為他們的女兒,在不自覺中成了他們病態式婚姻理念下的犧牲品,二十五歲那年,凱蒂仍未嫁出去。賈斯汀太太怒不可竭,她問她還想讓她的父親養她多久?而這時,恰好傳來多麗絲訂婚的消息,在驚慌之下,凱蒂嫁給了認識不到兩週的沃爾特。其實凱蒂的選擇無疑是“自殺式”的自我毀滅,她婚後的的“悲與苦”和她的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她的媽媽過於看重物質,如身份、地位、金錢,而把感情中最重要的精神交流卻省略消除,所以在這段感情生活中,凱蒂是重新延續了母親賈斯汀太太在婚姻裡的疲憊、失望和無聊。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父母的愛是珍貴的禮物,若子女無法從父母處獲得,則終其一生都將苦苦追求,然則哪怕鏖戰一生,也常常以失敗告終。”就像《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以及《安家》裡的房似錦,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自我療愈,如果賈斯汀太太在婚姻裡多一點理解和自省,多給丈夫和孩子一點關心,多培養孩子們在處事方面的判斷力、選擇力和理解力,那麼凱蒂一定不會以一個悲劇女主角的命運被愛情辜負和傷害。

2. “相敬如賓”式的禮貌婚姻,必將讓感情中的你我漸行漸遠

尤瓦爾赫拉利說:“我們的一生之中,有時候我們傷害別人,或者被傷害;有時候我們同情別人,或者被同情。如果你去注意體會這些傷害、同情的感覺,你就會越來越敏感,那麼這種體驗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道德知識,逐漸你就會分辨對錯,成為更有智慧的人,這就是人生的旅程。”

其實凱蒂和沃爾特的結合從一開始,就已註定是以悲劇性的故事收尾。那句“死的是一隻狗”的經典發問,讓我們看到沃爾特在愛情裡的卑微和無措,他深深愛著凱蒂,而凱蒂卻辜負了他的深情。凱蒂其實悲劇婚姻下的受害者,她選擇和沃爾特結婚不是因為愛情,只是因為逃離,她要逃離母親的逼婚和冷嘲熱諷,她要逃離淪為妹妹多麗絲伴娘時的窘境和尷尬,她要逃離因為年紀而成為周圍人談笑風生背後的戲謔和譏諷。她選擇和沃爾特結婚,她相信沃爾特可以帶給她一種新的生活,一個未知的遠方,於是,她伸出了她的手,走向了瓦爾特。

瓦爾特雖然聰明,但缺少趣味,他性格上的過分矜持和自制其實一點點在傷害著他們的婚姻。他們結婚兩年,但對彼此的瞭解卻知之甚少。凱蒂生性活潑,喜歡一天到晚說個不停,而他總是不予呼應,每次都以沉默應對。他像對待客人那般禮貌來對待自己的妻子,每次凱蒂進屋時,他總要站起來,她下車時,他總要上去攙扶她一把,碰巧在路上遇到她時,他也會脫帽致敬,出屋時,他總是急不可耐為他開門,不敲門他是不會踏進她的臥室或周圍一步的,他對待凱蒂不像男人對待他們的妻子那樣。瓦爾特這種過度矜持和“相敬如賓”式的禮貌方式,對待外人尚可,但對待自己的妻子,就稍顯冷漠和淡然。如果說凱蒂出軌,違背了婚姻關係中最重要的忠誠,而瓦爾特對待妻子相敬如賓式的方式、方法,才是真正殺害他們婚姻的一把利劍。

深度解讀《面紗》:撥開虛偽的面紗,窺探人性中的“善”與“暖”

這種無愛婚姻的結合本就粗糙和不堪一擊,再加上缺少維護和經營,必定走向滅亡。也許在外人看來,這種在世俗框架中無愛的婚姻模式雖非兩情相悅,真心相愛,但卻“每當戶對”,理應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可是在毛姆筆下,這樣的婚姻基本上只剩下虛偽和矯飾,常常留給自己和後人是一顆難以下嚥的苦果,又或者是比錢鍾書筆下的“圍城”更可怕的堡壘,身處堡壘中的男女,他們所呈現的卻是與光鮮表面截然相反的觸目驚心狀態,他們在嚐盡無愛婚姻的苦澀滋味後,極力地要衝出婚姻這個令人窒息的牢籠。凱蒂逃離了,但也被深深的傷害了。

毛姆的作品,很多都是以“出軌”和“贖罪”為道德主題,而且大部分故事也都是以悲劇結尾。凱蒂愛上了唐生,而唐生卻把她推向了一個未知的遠方。凱蒂、瓦爾特、唐生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讓我們知道了選擇伴侶,一定要慎重和理智,畢竟婚姻不是考試,不是到點交卷,草草了事,而是認真、有主見,有判斷力的去選擇自己的另一半。

3. “湄潭府”相遇人性中的“善”與“暖”

凱蒂遵守她和丈夫沃爾特的約定,和他一起前往“湄潭府”。他們乘著汽船在西河上逆流而上,剛開始,她以為他只是玩玩,開個玩笑什麼的,可是當他們真的上了路,從西河上上了岸,乘著轎子穿行在鄉下,她才知道他是認真的。她想不明白,也猜不透,不過現在她知道愛是什麼了,套用一句法國諺語:她是他的主宰,他不愛他嗎?這不可能。以前你愛一個人愛的很深,就因為她曾殘忍地對待過你,你就不愛她了嗎?她叫他受的苦還沒有唐生讓她受的苦多,如果他愛她,即使再多的水也不能將愛的火焰澆滅,如果他愛她愛到會心軟。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可能了,瓦爾特在湄潭府每天都在“生”與“死”的戰線上奔波,一大早出去,很晚才回來。

在湄潭府,無論從上校還是修道院的院長、修女,平民百姓,都對瓦爾特稱讚有加,他診治病人,整頓城市,淨化水源,他憑藉著一己之力,儘自己所能把這裡的瘟疫撲滅。他猶如一個聖人般的存在,湄潭府的瘟疫得到了控制,而他自己卻因為感染病毒,不幸去世。沃爾特的意外去世,其實並沒有給凱蒂帶來多少傷心和難過,因為從始至終,凱蒂都沒有愛過眼前這個小個子男人。料理完丈夫的後世,她去了修道院,認識了威嚴的修道院院長,和一群富有愛心的修女們。修道院其實是一所孤兒收容所,在這裡有患有腦積水的小女孩、有失去雙親的嬰兒,有各種殘疾和疾病困擾的無助小孩。修女們在這裡從早忙到晚,平日裡凱蒂幾乎見不到他們,只有在那座空蕩而簡陋的教堂裡做禮拜時才能看到。她看著眼前的孩子忙的不可開交的修女們,那一刻,她特別想投入到這個大家庭裡,就像她所說:“

身處修道院的那一瞬間,她覺得自己被送往了另外一個世界,奇怪的是,這個世界即不存在於空間中,也不存在於時間中。那些空蕩蕩的屋子,白色的走廊,是那麼平靜,那麼簡樸,卻似乎蘊含著某種遙遠而神秘的氣息。在這裡,信念會將你點燃,仁愛會將你哺育,你會獲得靈魂上的秀美,獲得精神上的昇華。”

深度解讀《面紗》:撥開虛偽的面紗,窺探人性中的“善”與“暖”

每天早上,太陽剛出來不久,凱蒂就去修道院,直到西邊的太陽將光灑滿狹窄的小河和擁擠的平底船以後她才回到小平房。凱蒂覺得自己的心裡頭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在生長,那應該就是她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人性中的“善”與“暖”吧!因為曾經在凱蒂的意識觀念裡,她看到的只是父母冷漠、無愛、功利主義的婚姻觀以及她和丈夫瓦爾特無趣、疲憊的婚姻生活,而現在她每天看到的都是無數天真、可愛的美麗笑臉和無數奔忙的美麗倩影,那一刻,她覺得,人活著,是要有她存在的意義的。

最重要,她要成為自己的祈禱者、自己命運的掌陀人。不僅如此,她還要培養自己的女兒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勇敢、直率,不依賴別人而勇敢生活的人。太陽昇起來了,驅散了晨霧,那條通向安寧的路,她好像牽著她的女兒一點點靠近,靠近。雖然毛姆筆下的女性總是以虛幻、美化或歪曲的人物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看似不被親近和接受,但其實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和意義。在這部小說中,毛姆運用了一個反差性的表現手法,通過前後差異化對比,讓我們看到這些弱女子身上所蘊藏著可歌可泣的美好品質。

結語:

毛姆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感關照,對道德衝突的敏感解析,對人性的尖銳反諷,對人類慾望、恐懼和悔恨等內在世界的準確建構,讓這部小說超越了談情說愛、花前月下的“初級階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被“邊緣化”的女性她者,在經過親情冷漠,愛情失意的人生困境之下,努力用人性中的“善”與“暖”來對抗人類面紗之下的“冷漠”與“虛偽”,最終她救贖了自己,也教導了女兒,完成了人生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