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山下茶飄香

清明前後,百草萌新,萬山披綠,家鄉的女媧山下,一壟一壟修剪齊整的春茶,經過絲絲春雨的滋潤,新發的春梢蔥蔥蘢蘢,油綠髮亮。嫩綠的芽頭彷彿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像雀鳥的舌,翠生生的,甚是惹人喜愛。山中常年雲遮霧繞,到處彌散著淡雅宜人的清香。置身茶壟中,由近及遠,滿目的春茶一壟連著一壟,一山連著一山,綿延不斷,自在接受陽光的洗禮,貪婪吮吸春天的甘露。


女媧山下茶飄香


黃庭堅詩云:“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以西窗穀雨茶。”家鄉有名的雲霧茶不用等到穀雨便上市了,魏時敏的“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倒是更應景。三月的暖陽一照,春風一吹,春雨一淋,沉寂了一冬的茶芽很快甦醒過來,煥發活力。草木的芬芳、天地的靈氣、日月的精華,便封存在了這一片片圓潤飽滿的茶芽裡。


人勤春來早,二月,芳華未顯,芽苞初露。這時,家鄉勤勞的採茶人便忙碌開了。一壟一壟茶溝裡都是她們的身影,頭戴草帽,身背小竹簍,雙手不停地採著,或是單個芽頭,或是一芽一葉。一雙雙手彷彿長著眼睛,左手輕快地掠過一枚芽頭時,餘光早就瞥到右手要採的那片葉子上了,乾淨又利落,一刻也不閒著。採茶看似簡單,卻有講究,需用食指和拇指間的巧勁兒,撥開,抬升,拔起,只需輕捻,不宜緊捏,更不可用指甲掐。用指甲掐的,茶梗色黑,炒出來品質便不佳了。採茶之聲如蠶吃桑葉,清音嫋嫋;又如春風拂柳,悄聲細語。


《長物志》裡說:“採茶不必太青,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故而茶貴春早,採茶要搶時節。清明到穀雨,是家鄉的雲霧茶採摘的黃金期,前後月餘的茶或謂“明前茶”,或謂“穀雨茶”,一天一個味兒,不及時採摘,就會快速變老,品質大打折扣。採茶是個辛苦活兒,對一般人來說,一天下來往往腰痠腿疼、頭昏眼花,箇中滋味對勤勞的採茶人來說,早就習以為常,茶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日常開支皆指望它,每天早出晚歸,總會滿載而回,這點辛苦算不得什麼。


“三分原料七分炒”,這是家鄉手工炒茶人口耳相傳的智慧。灶膛旺火,鐵鍋熱燙起來,倒入鮮葉,雙手不停地快速翻動,鮮葉在鍋內噼啪爆響,待到葉質綿軟,清香初露,就起鍋揉制。彼時,五指合縫,揉、壓、搓、抖、擠、抓,這些變戲法似的手法,頗有看頭。此外,焙茶,拿捏火候更需小心謹慎,文火慢工,至細秀捲曲,白毫盡顯,清香撲鼻,才算大功告成。現在,機器製茶在各村各戶普及開了,雖然省時高效,大大解放了人力,但手工製茶的智慧依然被家鄉人堅定地傳承著。


女媧山下茶飄香


家鄉的雲霧茶,很早就有“泉水沖泡,湯清鬱香,味甘形美”的盛名,常在茶博會上斬獲大獎,遠銷海外。這樣的茶,每克一般需要130個左右的均勻芽頭,製成1斤茶,採茶人的雙手要在茶樹枝頭反覆採摘65000次左右。每一杯這樣唇齒留香的茶裡,都浸透了採茶人的汗水。喝茶,信手拈一撮放進杯中,滾燙的水沖泡。茶在水裡升騰、翻滾、浮沉,慢慢舒展開來,茶湯慢慢由淺變深,由淡變濃,茶香氤氳,呷一口,香氣慢慢沁入心脾,頓時就覺得神清氣爽,再有幾口下肚,整個人便鮮活起來了。


最美不過家鄉水,最醇當屬家鄉茶。茶是家鄉的特色農副產品,素有茶文化深厚底蘊的家鄉人,在縣委縣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圍繞“調結構、建支柱、興特色”的經濟發展思路,以綠色生態產業為支撐,培植茶葉特色產業,家家戶戶建起了連片的茶園,吃上了“茶葉飯”,拓開了致富路。藉著雲霧茶遠播海內外的盛名,家鄉還辦起了茶文化節,鄉親們的經濟收入大幅提高。如今,女媧山下,茶香悠悠,隨風千里,這方沃土滋養出的片片葳蕤,正卯著勁兒生長,引領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