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盜過?

擎子yeerum


一、關中十八陵《論語》中有云:慎終追遠,中國傳統文化對孝道推崇備至,認為孝乃是一切道德的淵源,不但要對生者孝順,並且對去世的親人也事死如事生,這一文化習俗,不僅民間如此,皇家亦是如此。所以一方面受祭祖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的墳墓(靈位)崇拜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本是凡夫俗子的皇帝企圖魂歸命終之後仍舊能夠享受榮華富貴,便有了規模宏大、隨葬奢華的帝陵現象。

關中十八陵,也稱關中十八唐帝陵、唐十八陵等,包括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貞、簡、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分佈於陝西省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叫做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關中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陵園始建於公元636年,至公元743年竣工,持續了達107年之久。昭陵實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合葬墓,陪葬墓就有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魏徵、程咬金、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孔穎達、房玄齡、尉遲敬德、李靖、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葬。

二、唐陵防盜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尤其是皇陵裡面豐厚的陪葬物品更是誘使盜墓者趨之若鶩。小說、影視劇中近乎智能的水平,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帝王谷的圖坦卡蒙即便用了神秘的詛咒,使得開掘他陵墓的那些人幾乎盡數詭異離世,但結果不仍是皇陵大敞。如果說防止盜墓賊盜墓,最好的方法不是那些林林種種的機關,而是不讓盜墓賊發現。

傳統中,陵墓不過是如此這般:挖個坑,放入墓主,埋點土,為了能夠享受後人祭祀,再堆出個墳包,為了抵消風雨沖蝕,年年在填些新土。

秦漢時期的墓可以說是這種形式墓葬的放大版,即方上型,墓室深埋地下,壘土為方錐形,而後去其尖頂。到了唐朝時期,墓葬不再沿襲秦漢建制,而是依山為陵,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以山為陵。當然,以山為陵,可以藉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達到在規模上人力所不能及之範圍,更顯出皇陵之宏偉浩大,皇權之陰陽永昌。所謂大隱隱於市,皇陵建於山體中,更是與大自然渾然一體,使盜墓賊難以發現,這也是保全皇陵防止被盜的關鍵一步。當然,所謂碑刻上書以“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點小把戲,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於防盜幾乎毫無用處。

三、唐昭陵被盜過嗎如果記載和傳言可信的話,唐十八陵中,可能只有乾陵沒有被盜,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陵寢不但被盜過,而且還不止一次。

(一)黃巢溝。或許是出於報仇報怨,或許是為了軍費開支,就像曹操那樣,唐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是對唐陵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洗劫,據說為了盜墓,他的大軍挖出了一條40米深的壕溝,被稱作黃巢溝。據說由於乾陵之隱秘堅固,黃巢沒有得逞,其餘陵墓均可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盜掘,其中就包括唐昭陵。

(二)溫韜。《舊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宋代的《江南餘載》記載“元素為(舒)雅言:溫韜亂時,元素隨之,多發關中陵墓。嘗入昭陵,見太宗散發以玉架衛之,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所。”溫韜,和孫殿英有幾分相似,軍閥出身,盜墓猖獗,唐朝帝陵除了武則天之墓外,全都被他掃蕩一遍,除了金銀珠寶,珍貴器皿,他甚至親自進到李世民墓中,被後人稱作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其屍體也慘遭破壞。

(三)“昭陵六駿”的損毀流失。到了民國時期,昭陵六駿被砸成多塊,從昭陵盜出。文物販子在搬運這些碎石塊時被當地民眾發現而被截獲。1915年,其中兩駿被轉運到北京,大約在1916年至1917年間被偷運至美國紐約,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

所謂昭陵六駿,是在昭陵北側的祭殿廡廊,列有六塊駿馬的石刻,原型是李世民生前最喜愛的6匹戰馬,分別名為: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昭陵初建成時,李世民令大畫家閻立本先畫出六駿圖形,而後由雕刻家閻立德依畫雕刻而成。李世民親自作詩“六馬贊”,命大書法家歐陽詢抄錄下來刻在“六駿”旁邊,流失到美國的就是颯露紫和拳毛騧。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勇哥談歷史


首先唐太宗的昭陵不僅僅只有李世民的墓,還包括了一百多座陪葬墓。其次是昭陵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被盜墓賊光顧過無數次了,五代時期就被軍閥溫韜盜掘了,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對陵墓破壞最嚴重的就是這樣的軍閥盜墓賊,在後來的歷史中也有盜墓賊光顧。下面我就來詳細介紹下昭陵吧。


總所周知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總面積2萬餘公頃,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昭陵的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昭陵的“昭陵六駿”浮雕,構圖新穎,手法簡潔,刻工精巧,魯迅先生曾稱其“前無古人”。昭陵陪葬墓壁畫,堪稱唐墓壁畫之上乘。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繪釉陶俑,工藝精湛,造型優美,色彩絢麗,亦為全國罕見。 昭陵是否被盜,多年來一直是廣大遊客頗感興趣並常常問及的問題。我們說,昭陵同很多歷代帝王陵墓相同,在歷史上曾不幸地遭到過盜掘。最為有名的是溫韜盜挖唐陵。


但是後來北宋建立後,太祖趙匡胤決定修復前代帝王陵墓,詔令州縣檢查歷代帝王陵寢的存廢情況。結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動亂中被盜,其中關中唐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盜,它們分別是獻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章陵、端陵、貞陵、簡陵和靖陵。這個結果應該是比較可信的。自從宋太祖大規模修復諸帝陵寢後,保護帝王陵寢的詔令屢見於歷代帝王令典,關於再次盜掘唐陵的文字不見於史籍,所以自五代溫韜盜掘昭陵後,恐怕昭陵再也沒有受到人為破壞。


老王講講趣事


無論是秦皇漢武亦或是唐宗宋祖,他們生前榮耀無比,創造了不世功業,但是他們都有一件最怕的事情,那就是怕死後自己的陵墓被盜。為此,他們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防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頭來依然逃脫不掉被盜掘的命運。所以,唐太宗的陵墓確定無疑的被盜過,而且被盜過不止一次。

昭陵的由來

在廣袤無垠的關中平原的中部,聳立著一座高達千米的大山,好似一柄利劍,直插雲霄。在它的周圍,有九道山樑把它高高的抬起,好似眾星捧月般雄渾巍峨,這就是九嵕山。

唐太宗作為那個時代的至尊,他對自己的後事早就著手準備。面對前朝不斷被挖掘的帝王陵墓,唐太宗心裡其實也是很忐忑的,為此他多次詢問群臣的意見。公元635年,虞世南上書說,自古至今,皇陵未有不掘之墓。這引起了唐太宗的更大關注,也令其憂心忡忡。

之前的時候,唐太宗多次路過九嵕山,對其險峻的地貌和優美的風景很是著迷,所以,最終他做了一個決定。

在《舊唐書》有記載,說長孫皇后臨終前,對唐太宗說,

“妾生既無益於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天下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妄妾也。”

由此可見,夫妻二人對死後事是有著周全的考慮的,一是墓葬的地址要節儉,不用起墳,可以因山起勢,這樣可以節約很多民力。二是要薄葬,借鑑漢朝崇尚厚葬被盜的例子,他們都希望可以薄葬,或許這可以斷絕盜墓賊的盜掘之心。

只是他們忘記了,盜墓賊對財富的渴望是無法遏制的。何況作為帝王的陵墓,無論如何薄葬,裡面的金銀財寶都是少不了的。只要有機會,盜墓賊怎麼肯放過呢。

唐太宗答應了皇后的請求,在她死後,將她安葬在九嵕山的石窟中,命名為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貞觀之治輝煌之光的餘焰

說是薄葬,可是怎麼可能真的薄葬。陵墓只是修建就有十幾年之久,完全在一座大山中開鑿而出。這是大唐實力的綜合體現,要知道,在山中挖洞,可不像在平地上挖坑,因為山裡基本都是石頭啊,那要靠工匠不停的一點點的鑿擊而成啊。

在我國河南有個大山深處的郭亮村,坐落在一座懸崖上,為了方便出行,十幾位村民決定開鑿一條道路,為此,他們用壞了無數條鋼釺、數不清的炸藥,前後花費大概六七年的時間,才在懸崖峭壁中鑿出了一條道路。但是在唐代,可沒有那麼先進的工具,更沒有大量的炸藥可以使用,難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作為萬國來朝的大唐帝國,貞觀之治的開創者李世民的陵墓陪葬,要說薄葬,那是不可能的。據說,給李世民的陪葬品堆的整個墓道都裝不下了,裡面有數不盡的金銀珠寶、古玩器物。殉葬品還不止於此,據說李世民把前代鍾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也大量的搬到了自己的陵墓中作為陪葬。可以說,李世民的陪葬品可以用燦若群星,浩如煙海來形容了,這哪裡是薄葬呢?

還有就是昭陵的陪葬墓,在它的周圍,有194座陪葬墓,包括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魏徵等等,每一個都是豔絕古今的人物,陪葬墓的品級堪稱極品。數量之多,更是是歷代帝王陪葬墓之最。

人們最熟悉的就是昭陵北司馬門內的昭陵六駿,這六匹駿馬是陪伴李世民征戰時候的駿馬,為了紀念他們,他把這六匹駿馬做成石雕,繼續陪伴著自己。昭陵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粗獷的線條,準確優美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觀之令人神往,該雕刻線條流暢優美,刀法圓潤細膩,刻工精美絕倫,歷經千年,依然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

可以說,昭陵不僅僅是貞觀之治輝煌的餘焰,也是整個帝國實力的綜合體現,史料說,昭陵的豪華冠絕古今,應該是一點都不誇張。

昭陵歷經兩次重要的盜掘

第一次盜掘大概發生在唐末黃巢的起義期間,黃巢佔領長安後,為了籌措軍費,向曹操學習,大肆挖掘前朝陵墓,特別是唐朝的陵墓,他更是痛恨大唐害死他的父母,恨不能一舉全部盜掘。目前雖然沒有黃巢盜掘昭陵的實證,但是說唐代皇陵的地面建築被其盡數毀去一點都沒冤枉他。

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據說黃巢不僅非常痛恨大唐皇帝,而且連他們死後的屍身都不想放過,他請了一個法力強大的法師,把崑崙山仙人洞裡的寶劍化成無數只吃人的穿山甲,一起鑽入地下,把將昭陵裡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屍體及陪葬的大臣們的屍體全部吃掉,這就是“黃巢揭昭陵”的傳說。另外還說,這種穿山甲萬物無法擋,但是隻有柏木他們啃不動,所以後來的有錢人就用柏木做棺木,實在用不起就用一些柏木做圍擋,據說也可以起到防備穿山甲的目的,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傳說了。

第二次盜掘就是毀滅性的了,這是發生在公元908年,唐帝國已經滅亡之後了,《新五代史》記載: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這個溫韜小時候就是個做小偷的,後來機緣巧合,做到了節度使,這為其盜掘皇陵,提供了絕好的條件。唐朝的陵寢,除了武則天的乾陵外,無一倖免。

昭陵被打開後,溫韜興奮異常,和軍士們一起下到地宮裡面,裡面的珍寶古玩簡直把他的眼睛都晃瞎了,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不僅生有反骨,而且還非常愚蠢。據說,當時昭陵出土了大量的古玩字畫,可是他卻對此毫無興趣,反而對裝裱在字畫外面的綢緞感興趣,命令士兵把綢緞全部撕下來,字畫隨手丟掉。

一直要求薄葬的唐太宗怎麼也想不到會有如此結局,據說地宮裡的寶物用幾千名士兵,花了一個多月才運完,可見數量之多,實在令人痛心啊。但是後來在登記造冊的寶物中,並沒有王羲之的《蘭亭序》,不知道是他不屑毀掉了,還是葬在了武則天的乾陵呢?這個就留待以後揭曉了。

宋人筆記《江南餘載》記載說:

進士舒雅,嘗從鄭元素學。元素為雅言:溫韜亂時,元素隨之,多發關中陵墓。嘗入昭陵,見太宗散發以玉架衛之,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所。

據溫韜的外甥鄭元素回憶說,他全程觀看了整個盜掘昭陵的全過程,並且在唐太宗被劈開的棺木裡,看到了太宗的屍身。唐太宗長髮垂落,屍體腐爛,頭部用玉架支撐著。可惜這位生前雄才大略的君主;這位開創大唐盛世的英才;這位令萬國來朝的偉大皇帝,死後遭遇如此之厄運。

但是唐太宗的悲劇還沒結束,在把昭陵的財寶搜刮完畢之後,他們連唐太宗的遺骨也不留下,全部帶出了陵墓,包括李世民的頭骨後來也成了人家的玩物。這個悲劇一直持續到了北宋年間,宰相趙普有一次在長安,聽到了這個傳聞,他就發誓要把李世民的遺骨收集起來,重新歸葬昭陵。

經過一系列不懈的努力,花費了大量的金錢,擺脫了無數人之後,趙普終於收集齊了李世民的遺骨,並把它們歸葬昭陵,可以說是做了一見天大的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