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盗过?

擎子yeerum


一、关中十八陵《论语》中有云:慎终追远,中国传统文化对孝道推崇备至,认为孝乃是一切道德的渊源,不但要对生者孝顺,并且对去世的亲人也事死如事生,这一文化习俗,不仅民间如此,皇家亦是如此。所以一方面受祭祖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坟墓(灵位)崇拜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本是凡夫俗子的皇帝企图魂归命终之后仍旧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便有了规模宏大、随葬奢华的帝陵现象。

关中十八陵,也称关中十八唐帝陵、唐十八陵等,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叫做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关中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陵园始建于公元636年,至公元743年竣工,持续了达107年之久。昭陵实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墓,陪葬墓就有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魏征、程咬金、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孔颖达、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葬。

二、唐陵防盗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尤其是皇陵里面丰厚的陪葬物品更是诱使盗墓者趋之若鹜。小说、影视剧中近乎智能的水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帝王谷的图坦卡蒙即便用了神秘的诅咒,使得开掘他陵墓的那些人几乎尽数诡异离世,但结果不仍是皇陵大敞。如果说防止盗墓贼盗墓,最好的方法不是那些林林种种的机关,而是不让盗墓贼发现。

传统中,陵墓不过是如此这般:挖个坑,放入墓主,埋点土,为了能够享受后人祭祀,再堆出个坟包,为了抵消风雨冲蚀,年年在填些新土。

秦汉时期的墓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墓葬的放大版,即方上型,墓室深埋地下,垒土为方锥形,而后去其尖顶。到了唐朝时期,墓葬不再沿袭秦汉建制,而是依山为陵,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以山为陵。当然,以山为陵,可以借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达到在规模上人力所不能及之范围,更显出皇陵之宏伟浩大,皇权之阴阳永昌。所谓大隐隐于市,皇陵建于山体中,更是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使盗墓贼难以发现,这也是保全皇陵防止被盗的关键一步。当然,所谓碑刻上书以“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点小把戏,无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于防盗几乎毫无用处。

三、唐昭陵被盗过吗如果记载和传言可信的话,唐十八陵中,可能只有乾陵没有被盗,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陵寝不但被盗过,而且还不止一次。

(一)黄巢沟。或许是出于报仇报怨,或许是为了军费开支,就像曹操那样,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是对唐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劫,据说为了盗墓,他的大军挖出了一条40米深的壕沟,被称作黄巢沟。据说由于乾陵之隐秘坚固,黄巢没有得逞,其余陵墓均可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其中就包括唐昭陵。

(二)温韬。《旧五代史》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宋代的《江南余载》记载“元素为(舒)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锺、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温韬,和孙殿英有几分相似,军阀出身,盗墓猖獗,唐朝帝陵除了武则天之墓外,全都被他扫荡一遍,除了金银珠宝,珍贵器皿,他甚至亲自进到李世民墓中,被后人称作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其尸体也惨遭破坏。

(三)“昭陵六骏”的损毁流失。到了民国时期,昭陵六骏被砸成多块,从昭陵盗出。文物贩子在搬运这些碎石块时被当地民众发现而被截获。1915年,其中两骏被转运到北京,大约在1916年至1917年间被偷运至美国纽约,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所谓昭陵六骏,是在昭陵北侧的祭殿庑廊,列有六块骏马的石刻,原型是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6匹战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昭陵初建成时,李世民令大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图形,而后由雕刻家阎立德依画雕刻而成。李世民亲自作诗“六马赞”,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下来刻在“六骏”旁边,流失到美国的就是飒露紫和拳毛騧。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勇哥谈历史


首先唐太宗的昭陵不仅仅只有李世民的墓,还包括了一百多座陪葬墓。其次是昭陵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被盗墓贼光顾过无数次了,五代时期就被军阀温韬盗掘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对陵墓破坏最严重的就是这样的军阀盗墓贼,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盗墓贼光顾。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下昭陵吧。


总所周知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昭陵的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的“昭陵六骏”浮雕,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巧,鲁迅先生曾称其“前无古人”。昭陵陪葬墓壁画,堪称唐墓壁画之上乘。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绘釉陶俑,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亦为全国罕见。 昭陵是否被盗,多年来一直是广大游客颇感兴趣并常常问及的问题。我们说,昭陵同很多历代帝王陵墓相同,在历史上曾不幸地遭到过盗掘。最为有名的是温韬盗挖唐陵。


但是后来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墓,诏令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动乱中被盗,其中关中唐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盗,它们分别是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这个结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自从宋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后,保护帝王陵寝的诏令屡见于历代帝王令典,关于再次盗掘唐陵的文字不见于史籍,所以自五代温韬盗掘昭陵后,恐怕昭陵再也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老王讲讲趣事


无论是秦皇汉武亦或是唐宗宋祖,他们生前荣耀无比,创造了不世功业,但是他们都有一件最怕的事情,那就是怕死后自己的陵墓被盗。为此,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防范。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头来依然逃脱不掉被盗掘的命运。所以,唐太宗的陵墓确定无疑的被盗过,而且被盗过不止一次。

昭陵的由来

在广袤无垠的关中平原的中部,耸立着一座高达千米的大山,好似一柄利剑,直插云霄。在它的周围,有九道山梁把它高高的抬起,好似众星捧月般雄浑巍峨,这就是九嵕山。

唐太宗作为那个时代的至尊,他对自己的后事早就着手准备。面对前朝不断被挖掘的帝王陵墓,唐太宗心里其实也是很忐忑的,为此他多次询问群臣的意见。公元635年,虞世南上书说,自古至今,皇陵未有不掘之墓。这引起了唐太宗的更大关注,也令其忧心忡忡。

之前的时候,唐太宗多次路过九嵕山,对其险峻的地貌和优美的风景很是着迷,所以,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

在《旧唐书》有记载,说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唐太宗说,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天下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妄妾也。”

由此可见,夫妻二人对死后事是有着周全的考虑的,一是墓葬的地址要节俭,不用起坟,可以因山起势,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民力。二是要薄葬,借鉴汉朝崇尚厚葬被盗的例子,他们都希望可以薄葬,或许这可以断绝盗墓贼的盗掘之心。

只是他们忘记了,盗墓贼对财富的渴望是无法遏制的。何况作为帝王的陵墓,无论如何薄葬,里面的金银财宝都是少不了的。只要有机会,盗墓贼怎么肯放过呢。

唐太宗答应了皇后的请求,在她死后,将她安葬在九嵕山的石窟中,命名为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贞观之治辉煌之光的余焰

说是薄葬,可是怎么可能真的薄葬。陵墓只是修建就有十几年之久,完全在一座大山中开凿而出。这是大唐实力的综合体现,要知道,在山中挖洞,可不像在平地上挖坑,因为山里基本都是石头啊,那要靠工匠不停的一点点的凿击而成啊。

在我国河南有个大山深处的郭亮村,坐落在一座悬崖上,为了方便出行,十几位村民决定开凿一条道路,为此,他们用坏了无数条钢钎、数不清的炸药,前后花费大概六七年的时间,才在悬崖峭壁中凿出了一条道路。但是在唐代,可没有那么先进的工具,更没有大量的炸药可以使用,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作为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李世民的陵墓陪葬,要说薄葬,那是不可能的。据说,给李世民的陪葬品堆的整个墓道都装不下了,里面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古玩器物。殉葬品还不止于此,据说李世民把前代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大量的搬到了自己的陵墓中作为陪葬。可以说,李世民的陪葬品可以用灿若群星,浩如烟海来形容了,这哪里是薄葬呢?

还有就是昭陵的陪葬墓,在它的周围,有194座陪葬墓,包括程咬金、尉迟敬德、秦琼、魏征等等,每一个都是艳绝古今的人物,陪葬墓的品级堪称极品。数量之多,更是是历代帝王陪葬墓之最。

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昭陵北司马门内的昭陵六骏,这六匹骏马是陪伴李世民征战时候的骏马,为了纪念他们,他把这六匹骏马做成石雕,继续陪伴着自己。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粗犷的线条,准确优美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观之令人神往,该雕刻线条流畅优美,刀法圆润细腻,刻工精美绝伦,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

可以说,昭陵不仅仅是贞观之治辉煌的余焰,也是整个帝国实力的综合体现,史料说,昭陵的豪华冠绝古今,应该是一点都不夸张。

昭陵历经两次重要的盗掘

第一次盗掘大概发生在唐末黄巢的起义期间,黄巢占领长安后,为了筹措军费,向曹操学习,大肆挖掘前朝陵墓,特别是唐朝的陵墓,他更是痛恨大唐害死他的父母,恨不能一举全部盗掘。目前虽然没有黄巢盗掘昭陵的实证,但是说唐代皇陵的地面建筑被其尽数毁去一点都没冤枉他。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据说黄巢不仅非常痛恨大唐皇帝,而且连他们死后的尸身都不想放过,他请了一个法力强大的法师,把昆仑山仙人洞里的宝剑化成无数只吃人的穿山甲,一起钻入地下,把将昭陵里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尸体及陪葬的大臣们的尸体全部吃掉,这就是“黄巢揭昭陵”的传说。另外还说,这种穿山甲万物无法挡,但是只有柏木他们啃不动,所以后来的有钱人就用柏木做棺木,实在用不起就用一些柏木做围挡,据说也可以起到防备穿山甲的目的,当然了,这只是一种传说了。

第二次盗掘就是毁灭性的了,这是发生在公元908年,唐帝国已经灭亡之后了,《新五代史》记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个温韬小时候就是个做小偷的,后来机缘巧合,做到了节度使,这为其盗掘皇陵,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唐朝的陵寝,除了武则天的乾陵外,无一幸免。

昭陵被打开后,温韬兴奋异常,和军士们一起下到地宫里面,里面的珍宝古玩简直把他的眼睛都晃瞎了,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不仅生有反骨,而且还非常愚蠢。据说,当时昭陵出土了大量的古玩字画,可是他却对此毫无兴趣,反而对装裱在字画外面的绸缎感兴趣,命令士兵把绸缎全部撕下来,字画随手丢掉。

一直要求薄葬的唐太宗怎么也想不到会有如此结局,据说地宫里的宝物用几千名士兵,花了一个多月才运完,可见数量之多,实在令人痛心啊。但是后来在登记造册的宝物中,并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不知道是他不屑毁掉了,还是葬在了武则天的乾陵呢?这个就留待以后揭晓了。

宋人笔记《江南余载》记载说:

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锺、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

据温韬的外甥郑元素回忆说,他全程观看了整个盗掘昭陵的全过程,并且在唐太宗被劈开的棺木里,看到了太宗的尸身。唐太宗长发垂落,尸体腐烂,头部用玉架支撑着。可惜这位生前雄才大略的君主;这位开创大唐盛世的英才;这位令万国来朝的伟大皇帝,死后遭遇如此之厄运。

但是唐太宗的悲剧还没结束,在把昭陵的财宝搜刮完毕之后,他们连唐太宗的遗骨也不留下,全部带出了陵墓,包括李世民的头骨后来也成了人家的玩物。这个悲剧一直持续到了北宋年间,宰相赵普有一次在长安,听到了这个传闻,他就发誓要把李世民的遗骨收集起来,重新归葬昭陵。

经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摆脱了无数人之后,赵普终于收集齐了李世民的遗骨,并把它们归葬昭陵,可以说是做了一见天大的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