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是在艰难困苦,还是繁荣似锦的人生中,都应该把国家放在最前面,因为那是我们灵魂的最终归属。

关于报效祖国,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是不分人民的出身,不论群众的来源,只要你有一颗向着国家的红心,大众就会接纳你。

大军阀杨森之子杨汉烈即使出身显赫,依旧主动深入到基层里,与普通战士一样,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参加抗日活动,两次和敌人危险的交锋过程中,他都全力抵抗,成功击退日寇。

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民国公子的优越出生

杨森是川军的著名将领,曾任上将,作为川军五行之一的他,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经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战等重要历史时期。

为了个人与军队的利益最大化,他曾多次摇摆在各阶级之间,既有讨伐袁世凯,保护中共领导人的正义之举,也有破坏革命,追随蒋介石的错误行动。

他在民国众多军阀中,最出名的事迹恐怕就是成群的妻妾,众多的儿女了,仅仅他所公开的配偶就达十二位,子女甚至有四十三名,这样荒唐畸形的封建婚姻形势,与杨森一生追求新派与洋气很是相悖,吸引了众多人窥探的眼光。

杨森是民国四川军阀里最后去世的将领,同时还是民间地下组织的袍哥会舵主之一。

草莽出身,兵士身份的杨森对妻子儿女,都是统一的军事化管理,他设置严苛的家规,让家里人很难与他产生共同语言。他的长子杨汉兴在读书时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与李大钊结识在南开大学。

杨汉兴与杨森观念不合,关于儿子的未来,父子俩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杨森希望大儿子能够借助自己的势力,走升官发财的捷径,再顺利继承自己的衣钵,杨汉兴却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追崇共产主义,反倒劝告父亲,注意不要与人民为敌。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杨森与杨汉兴断绝父子关系,以向国民政府表达投靠的诚意。

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这一场家庭战争在杨家上下掀起了极大的震动,以往说一不二的大家长权威被挑衅,此后杨森的威严大不如前,特别是在他的次子杨汉烈心里,他的所作所为造成巨大的撼动。

既然大儿子不服管教,杨森就要换一个继承人,次子杨汉烈是他心目里的一个优先选择,他将杨汉烈带在身边,重点培养。

子承父业,可以说是封建王朝遗留下来一个重要凭证,所有军阀都会给后人安排好固定的人生道路,他们起点都很高,出生就是天之骄子,例如马步芳儿子马继援从来没有进过部队,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得了个上校参谋长,等军校毕业就已经是少将了,军部都对此见怪不怪。

但杨森是极少数能从基层就培养儿子的人,他认为,要想接任杨家部队,就得在战场上历练出成绩,向世人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杨汉烈就从一名小小的少尉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将军。

“曲线救国”的基层将军

事实上,由于多受大哥影响,杨汉烈从军的目的与杨汉兴可以说是一样的,乃据说击退敌寇,救国救民。但杨汉兴行事刚烈,走在了父亲的对立面,杨汉兴倒是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曲线出动自己的力量,抗击敌人。

1933年,还在北平读中学的杨汉烈直面了抗战的爆发,长城抗战的爆发激起了这个青年人抗战救果的热血,从军就是最直接的一条途径。可是杨汉烈不过十四岁,离征兵年龄还差着一大段距离,于是他就参加了老师组织的慰问团,在抗战后线做鼓动士气的活动。

可是长城抗战后,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这让杨汉烈再也坐不住了,1935年,杨汉烈只身回川,让父亲走了一个后门,让他给自己在军中安排个职位。

杨森在与大儿子闹翻后,突然受到了次子主动的请求,心里格外高兴,但他告诫杨汉烈,军中无儿戏,他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杨汉烈必须从基本开始。

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这个要求杨汉烈没怎么想就轻松答应了,杨森将他插入第133师师部参谋处,做了一名见习参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杨汉烈随军进入淞沪会战的战场,可碍于参谋身份,他始终与杀敌作战的一线无缘,表现出色的他已经晋升到上尉参谋。

这样的杨汉烈觉得自己有底气向父亲提出去往前线的要求,但次次都被拒绝。在杨森看来,杨汉烈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军校的教育,也缺乏实战经验,一个楞头小子,去了战场,也不过就是给日寇送人头而已。

被这样看低的杨汉烈很是不服气,1938年,他成功考取中央军校,成为骑兵队的学员,两年后他学成归来,在父亲面前取得了肯定,有进入第20 军前线战斗在资格。

杨汉烈主动要求加入搜索连,不仅战时要担任侦察任务,平时也是要深入敌特区,收集有效情报,这可以算是战争中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之一。

但杨汉烈以细心大胆,做得很出色,士兵们很是拥戴他,上级顺理成章地提拔他为骑兵连上尉连长,负责保卫军部。

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两次交锋敌军大胜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影珠山休整的第20军侧翼被400余人的一支日军偷袭,当时野战大部队都被派遣出去支援其他战场,只有杨汉烈所属的骑兵连还有可行动的力量,真是处于敌强我弱,事态危急的环境。

如果他们就在这里被敌军攻克,那全军上下的作战部署都会被打乱,可能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几乎就是全军覆没了,火烧眉毛之际,杨汉烈选择了主动出击,走在官兵的最前列,与一百四十多名战友英勇地向日军发起冲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加上第134师第1营与特务连的支援,敌军侧方被偷袭。杨汉烈方全以战壕矮墙作为屏障,有弹药时就出击手榴弹、掷弹筒,没有热武器,就开始比拼冷兵器,短兵相接与炮火相交错。

好歹破坏了敌军的重机枪,失去了主要火力的敌人,就不再是他们的对手,杨汉烈一方后续支援的轻机枪、冲锋枪,发挥出强大的力量,战火一直从早燃到晚。

在敌军全部被歼灭后,杨汉烈才感觉到身受数创,身体摇摇欲坠,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真是凶险,要是支援晚来几分钟,他就要先走一步了。战后清点功绩时,杨汉烈由于突出的表现,被提拔为第27集团军少校参谋,又调任特务营中校营长。

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1944年9月,杨汉烈第二次与敌军正面交锋。当时敌军组织了攻势勇猛的一号作战,国军接连在河南、湖南两地受挫,屡屡兵败,敌军看准兵防漏洞,一路推进到广西地区。

当时的杨汉烈正好领命带队随集团军总部向广西援军,与友军会和共同抗敌,哪知军队行进至天河时,与敌军撞了个正着。

这时的杨汉烈已经算是战场上的老兵,长久的军队生涯锻炼出他沉着冷静的性格与优秀的作战指挥能力。他在发现敌军的第一时间就命令特务营就地隐蔽,第1连迅速散开占据防御阵地,以达到能够正面阻击日军的要求,同时机枪连从侧翼包抄,优先取得高地,以强大的火力掩护第2 连的迂回攻击。

敌军在这样完整的防控下,被压制得抬不起头,双方势态大转,整批敌军最终是受到重创,几乎全部被围剿。这次战斗后,杨汉烈再次受到提拔,出任133师398团上校团长。

在听闻儿子的种种危险事迹后,杨森再是狠心,也不想看见白发人送黑发人。很快发出调令,让杨汉烈前往贵州就职保安部队团长。杨汉烈心里虽然格外遗憾,但在军队里待久了,明白服从是军人的天职,还是听从了安排。

大军阀杨森之子,主动下基层参军抗日,和敌人2次交锋退敌

在贵州,他避开了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四月,杨森将军长职位交给他,接受过进步思想的杨汉烈知道共产主义已经是时代的大势,为了保护家眷,这时候就应该顺应潮流,接受招安。

12月,杨汉烈投诚人民解放军,配合解放军说服其余军阀,为川渝地区的解放做出不小的贡献 。几年后,杨汉烈从军中转业,出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主任,同时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副会长。

作为一名军阀的后代,杨汉烈的人生道路与其他人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下了基层,亲自上阵杀敌,两次直面日寇,还在解放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没有逆势而行,做出无谓的抵抗。

这些都与他接受的教育,所处的家庭密不可分,国家正是需要像他一样能看清局势,在时代建设上出力出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