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我有個朋友家的孩子,現在幼兒園中班

他經常無意識的誇孩子,眼裡充滿自豪

據說已經會背100首詩詞,

一般的七言律詩,讀兩遍即能背誦

回答問題總能第一個搶答出正確答案,

100以內的加減法,張口就說出答案

這種孩子大概就是我們世人口中的別人家聰明孩子吧

聰明的孩子多數的特性是:

記憶力好(過目不忘)

理解能力強(說一遍就明白)

反應能力快(腦瓜轉的快)

三者相加即為聰明也就是智力高!

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己孩子聰明

可是怎樣培養呢?

首先我先問一個問題:孩子的智力受基因的影響大還是後天培養的影響大?

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很好奇,於是他們用了很巧妙的方式做實驗

通過雙生子研究,各國的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跟蹤和觀察

經過多年的研究,最終得出一個結論:

孩子的智力受基因的影響遠遠大於後天的培養!

基因的影響可能佔80%!只有20%源於養育!

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這是一個讓人失望的結論

這也就是說,孩子是否聰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是個聰明的人!

(當你輔導孩子功課,忍不住打罵孩子的時候,請記住不要再罵孩子笨了哦)

這個結論說明了什麼?

說明一切都是天生的?

可是,我們做父母的就什麼也不要做了,聽天由命嗎?

成人的世界裡,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個智力低下的人

都認為自己是個聰明的人

事實真相是:現在有孩子的父母們大部分都是經過高等教育的一代人

大家智力水平都差不多

都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

所以啊,我們的孩子大部分能夠遺傳我們 80%的智力,大致都處在一個起跑線上

那麼決定智力高低的,就是剩下的那20%!

也就是說,後天的養育是你孩子脫穎而出的關鍵!(除非你是天才,生的娃大概率也是天才)

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一、在增強智力,培養聰明寶寶前,我們應該先深刻的理解7歲前孩子的大腦啟蒙

科學研究指出:

0-2歲是孩子大腦發展最快的時期,

大腦容量從剛生下時成人大腦的15%增長到80%

3歲,孩子的腦神經結構已經跟成人相同

6-7歲,孩子的大腦容量已經相當於成人的90%

從某種意義上說,截止到7歲

孩子已經完成了大腦絕大部分的發育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忽視嬰幼兒時期對大腦的啟蒙!

如何開發呢?

二、左右大腦的均衡發展

關於如何提升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反應力等

有太多的文章和書籍介紹,大家可以自行查找翻閱。

本文要強調一個觀點是:評價一個孩子“聰明不聰明”有點太過於簡單了

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大腦是否均衡發展!

我非常喜歡一部動畫片:迪士尼出品的《頭腦特工隊》

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用非常擬人化的手法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小小的社會

裡邊住著很多個小人兒。他們各自行動,又相互協調

一個完善的大腦,應該是一個平衡亦或和諧、共生的社會

多種功能均衡發展,有著良好的協調關係。

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曾經寫過一本書叫《思考,快與慢》

書中作者曾認真研究過:為什麼聰明人會常常做傻事?

作者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

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

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我們左右腦存在區域差異

左右半腦各自有各自的功能

左半腦負責分析、細節和語言。掌握邏輯思維和線性思考

右半腦處理視覺任務,具有跳躍思維,更注重情感和情緒

通常我們認為,左半腦負責邏輯分析,左腦發達理科更好

右腦負責感覺,右腦發達文藝更棒!

其實,一個不管哪個領域的大師,一定是左右腦共同發達!

舉個例子:愛因斯坦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他在科學技術上面為人類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而且曾經提出相對論。他的多項科學研究,到現在為止,也都還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存在。

作為一個科學家,人們往往對於他的印象都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算題。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愛因斯坦除了是一個非常有造詣的小提琴家!

說了這麼多,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左右腦均衡發展呢?

1、多玩遊戲!

是的,你沒看錯,生活中可以通過很多種遊戲,鍛鍊孩子的左右腦

比方說:對女孩子多玩一些邏輯推理的遊戲

多玩一些空間搭建的積木類的遊戲

對男孩子多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

遊戲過程多問問男孩子一些感受

以上請大家舉一反三。目的是讓父母做好引導,一些簡單的小遊戲,卻能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左右腦在學習過程中全程參與。

2、多引導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老話講,“腦門大的孩子聰明”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腦門後邊這部分大腦叫做“前額葉”這個地方是我們大腦的司令部

是控制思考的主要地方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鍛鍊孩子的前額葉,讓其多多生長

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簡單實操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思考,多讓孩子問幾個為什麼

多跟孩子討論事物的前因後果以及前景策略

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思維工具:“空雨傘”

“空”就是天空,代表事實信息。

“雨”就是天空要下雨,代表事實的分析、解釋和預測

“傘”就是出門帶傘不會被淋溼,代表解決辦法

我們把“空雨傘”的對話方式,始終貫穿到跟孩子平時的交流中

例如:“空”=對孩子說,加入停電了,我們有那些事情做不了

“雨”=孩子可能回答:不能看電視,不能看書寫作業等等

“傘”=你可以接著問: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呢?

孩子可能說,可以點蠟看書,借用手電等等

這是個終身受用的思維工具,相信我,堅持做下去。

不僅能激發孩子思考的潛能!

而且你的孩子會越來越聰明!

3、 多多經歷,接觸豐富的信息

為了讓孩子的前額葉持續增長,我們還要不停的刺激大腦的神經細胞

但是重複的信息,對大腦來說,作用不大,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多多接觸不同的信息

旅行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在旅行中孩子的視野、見聞、思考都是平時的好多倍

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會讓大腦的信息豐富起來,從而引發大腦的思考。

父母通過觀察、回應、引導幫助孩子給他更多的機會去使用他的感官

感知這個世界,提出問題。並給與正確的回應。

這就能有效幫助孩子獲得早期的大腦啟蒙!

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懂什麼,等大了再說

實際上,3歲之前的經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去有意識的培養和引導

孩子的腦發育就會遲緩,甚至留下永久的遺憾!

三、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1000多年前,蘇東坡老先生,寫過一首詩《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老爺子用一生的反思,用諷刺的手法告訴我們千萬不要

聰明反被聰明誤!

偉大如曹雪芹,也通過王熙鳳的案列告訴我們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最後,當你在培養聰明孩子的道路上狂奔時

一定要避免把孩子培養到小聰明的陷阱裡

很多小時候被人誇獎聰明的孩子最後變得多言、得瑟、顯擺、好勝、極速、激進

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明白有關聰明的一些道理:

聰明是用手段達到目的一種態度!

而小聰明則是精於手段!

我們真正要培養孩子的是:智慧

在培養孩子聰明的基礎上,給孩子講授為人處世的道理

教育孩子們要通過反覆實踐,去證明曾經學到的真理

並且把學到知識和真理,靈活的運用到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上

這就是智慧!

了義因果,攝受自如的智慧再少也是大智慧

相反,六根不淨,再多的聰明也是小聰明!

人人都希望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而我更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