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是24小時沒人叫媽

昨天晚上。

在距離開學還有3天的時候。

在經歷了兵荒馬亂的走親會友和見縫插針的工作和兒子每天當跟屁蟲的寒假生活後。

在經歷了教他寫數字寫漢字,看繪本,用APP學英語,一起探討恐龍為何滅絕太空何時覆滅下雪天為何汽車要裝防滑鏈,他依然眨巴著天真無辜的大眼睛,滿臉寫著“生活如此美妙,為何我要睡覺”的欠揍表情,而我腦子裡還在一片亂糟糟的背景音中構思下一篇文章的脈絡之後。

我終於沒忍住,爆發了。

 雖然豬隊友大多時候不太靠譜,但是昨天晚上,他奇蹟般地看懂了我的表情——

我腦子裡最後那根絃斷了。

他抱起兒子,一起去了兒童房。

五分鐘不到,那邊就沒了動靜,兒子睡著了。

其實在此之前,我和老公已經和兒子約定好,再過50天,他就要去自己的小臥室睡覺了。

我連50天都等不到。

我就像一尾渴水的魚,拼命翕動魚鰓,感覺自己立刻就要窒息。

我發微信給老公:對不起,我太暴躁了。

他:沒事,我知道你很累了,明天我把兒子帶出去,你休息休息。

就這樣,兒子和老公擠在他的兒童床上,我一個人霸佔主臥大床,終於睡了一個兒子不在身邊,一夜無夢的舒服覺。

2

過年放假期間,一位朋友和我聊天。

他:不想工作。我:+1。他:不想開電腦。我:+1。他:不想看手機。我:+1。他:不想動腦。我:+1。他:不想帶娃。我:+10086。

大家別懷疑,我沒打錯字,是“他”,不是“她”。

這位朋友是位爸爸,平時兒子是他主力照顧,孩子日常習慣叫的是“爸爸”,而不是“媽媽”。

可見在帶娃這件事上,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如果只有一方主力,無論再愛孩子,也會產生消極甚至厭倦情緒。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是24小時沒人叫媽


其實自從去年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之後,兒子在生活中已經很習慣張口就叫“爸爸”,叫媽媽的幾率降低了大概一小半。

但是對我來說,還遠遠不夠。

老公工作太忙,日常的情況只能是,我一邊見縫插針翻兩頁書,或瞅準時機瞄兩眼手機,或天馬行空抓住一閃即逝的靈感,一邊應付兒子的各種奇思妙想,復讀機式“十萬個為什麼”。

我太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空間,好讓自己的靈魂能夠喘口氣。

所以,當朋友問我:你還有新年願望嗎?

我:當然有。我可以不要紅包不要旅行不要放假。

只要有那麼24個小時,沒人叫我媽媽。就足夠。

3

如果你是一名公號運營者,那麼你打開後臺就會發現,“如何戒吼”是媽媽們心中永遠的痛——

誰TM不願意做一個孩子心目中溫柔的媽媽?

誰願意在孩子心中留下一個河東獅吼的印象?

大部分的文章都會告訴你:吼叫對孩子產生的負面作用。

大部分的媽媽也會說:我也知道吼叫對孩子不好,就是控制不住我寄幾啊!

於是我們教媽媽們管理情緒,教媽媽們換位思考,教媽媽們佛系育兒。

在我看來,統統都是治標不治本。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是24小時沒人叫媽


很早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一位老師想給學生一碗水,那麼他自己必須至少有一桶水的儲備量。

這裡指的是教師的知識儲備量。

同理。如果我們想給孩子一碗愛,我們自己本身必須有一桶愛的儲備量。

如果一個人,長期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一味追求愛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

那麼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甚至會適得其反。

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無論在家庭中扮演爸爸還是媽媽,一定要記住,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後才是孩子的爸爸或媽媽。你首先要照顧自己的感受,然後才能顧及孩子的感受。

4

恥於承認自己“帶孩子帶煩了”


在此之前,如果有人對我說:你是不是帶孩子帶煩了?

我馬上就會下意識反駁:才沒有呢!

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媽媽天然就應該愛孩子,給孩子再多的愛都不過分,怎麼可以才帶了幾年就“煩”了?

承認自己“帶煩了”,豈不等於承認自己不愛孩子?

但是這就是現實。

就好比一處絕美的風景,乍見歡喜,再見微笑。但是如果讓你住在其中,天天年年地欣賞,我想再美的風景也終究會變得稀鬆平常。

好比一本讓你驚豔的書,一個令你驚為天人的人,天長日久地相處下來,也必然會褪去光環,歸於平淡。

但是換做現在,我就會坦坦蕩蕩承認一句:是啊,是帶煩了。

承認這一點,等於認可了自己的感受,而很多時候,你的感受=你自己本人。

也就是說,認可自己的疲累,就是認可了自己本身。

認可我也只是一個尋常人,尋常父母,會累會煩會生氣會爆發。

這沒什麼丟人的。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是24小時沒人叫媽


5

恥於承認自己“太累了”

現代社會對做父母的要求普遍極高。

爸爸在工作的同時,要有時間兼顧娃。

媽媽在帶娃的同時,如果能夠創收,那便是極好的。

因為很多雞湯文都會說,你當爸爸的工作再忙,有奧巴馬忙?有扎克伯格忙?

人家都有時間帶娃,你為啥不可以?

你當媽媽的只會帶娃,必然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跟不上另一半的步伐,那勢必會被淘汰,甚至被拋棄。

所以,當媽媽的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倘若能用這興趣愛好賺點零花錢,那真真便是極好的。

所以無論是當爸爸的還是當媽媽的,都在這樣的雞湯文裡左支右絀,疲於奔命。

還不能喊累。

承認自己累了,就等於承認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兼顧工作和孩子。

在這樣有累不能言的狀態下,父母必然會產生怨氣,而這怨氣最終都到哪裡去了?

只能發洩到無力反抗的孩子身上。

其實如果能夠做到,坦蕩承認一句:我真的累了。又能如何?

一旦你敢於說出這句話,就可以從那種“我無所不能”的自我欺騙中走出,承認自己只是萬千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個,承認自己有很多的做不到,很多的不如意。也就能夠擺正心態,步下神壇,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蹲下來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是這世界上最令人感動的生物。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世上有太多他們做不到的事,依舊每天喜笑顏開,活力四射,喜悅是他們的天性。

哪怕在我們的吼叫責罵中,他們依然百折不撓,元氣滿滿。

6

很多人都說: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於是我們對父母這個職業人為地多了很多要求,很多行為準則。

這些準則讓我們焦慮——是不是我做不到,就是不夠愛孩子?就會對他的未來產生不好的影響?

不盡然。

君不見古往今來多少父母教育孩子照搬前人經驗,最後卻落得個悽慘收場的下場?

為何?

因為前人的經驗,乃至於許許多多成功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家庭,他們的經驗都是建立在自己家庭內部的系統之上。換言之,他們自身的修養、習慣、處事方式,決定了他們用這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正確的。

而我們如果要照搬,除非把我們本人活成他們的樣子,才能用他們的方式教育孩子,這還不算,還要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他們孩子的樣子,才能模仿一二。

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更不可能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

所以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摸索。

摸索自己的脾氣秉性,明白自己的底限。

摸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因材施教。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是24小時沒人叫媽


就好比之前我推薦繪本,很多父母問我:我家孩子應該看什麼書?

我回答:那要問你自己。孩子平時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對什麼感興趣,都需要你去仔細觀察。

教育孩子等同此理。根據孩子的好惡,來慢慢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你家孩子的。

而不是,一定要做到育兒專家,育兒書上說到的凡此種種。

7

為人父母,承認自己的感受,認可自己本身,承認自己的侷限性,明白自己的辦不到,是最需去做的當務之急。

只有這樣,才能擺正心態,減緩焦慮,讓自己輕裝上陣,給孩子一個輕快的陪伴。

所以如果一定要給什麼建議,我建議你像我這樣,給自己放一個24小時的假,放空自己,睡覺,或者僅僅是發呆。

有條件的就把孩子丟給老人,夫妻一起出去浪。

沒條件的,就丈夫給妻子放假,或者反之。

不要抱怨說根本沒時間。

任何一個公司離了誰一天都可以照常運轉,實在沒有時間,就請假一天。

偷得浮生一日閒。去陪孩子聽鳥鳴,看蟲行,看日出看雲海。

讓被娃折磨的另一半,美美喘口氣。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是24小時沒人叫媽


記得前兩年,老公從外地回來,短暫的幾天時間,我們帶兒子去遊樂場,去公園瘋玩。

基本是他們兩個大呼小叫的玩,我站在旁邊照看行李,負責拍照,當時的感受我這輩子都會記得。

我看著他們兩個快樂的背影,清楚地感覺到心底裡那塊坍塌下去的一角,在緩慢地恢復,重新平整,光滑。

你會發現,就算只有短短的24小時,也能讓自己枯萎已久的內心重新草木葳蕤,生機勃勃。

只有愛自己,讓自己心裡愛的原野茂盛生長,才有餘力去滋養孩子。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