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父母一輩人與我們這輩人對於婚姻觀最大的不同?

墨閒


感謝題主的提問。

個人覺得婚姻觀的形成與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每個時代的人對於婚姻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自然,婚姻觀也會大不相同。

首先,父輩的他們生活在相對傳統的環境中,更多的男女雙方都是通過親戚介紹相親的方式認識,大都是不會離家很遠的地方。更多的是知根知底,而且不會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想法。所以他們大都可以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過一輩子。

我們這輩人就是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的一輩人,年少時家裡條件大都一般,貧富差距也不大,基本大家一個區域的人條件都是差不多。等到長大一點的時候,互聯網時代的大踏步前進,社會中由禮義廉恥變成了金錢至上。無限擴大的貧富差距,各類文化的交替衝擊。農村人口朝城市大舉進發。

如此種種,很多人連個人的價值觀都會被衝擊的七零八落,對於婚姻觀是更加模糊。更多的丈母孃提更多的要求,各類離譜條件被曝光網絡,所有女婿都是搶破腦門去迎合滿足。對於婚姻關係來說,變成了花錢買媳婦。

哪裡還有一個幾千年傳承下來民族的美德。又哪裡還有婚姻觀呢?大量的人連婚姻都沒有,拿什麼來觀。

我很懷念小時候,那時候天朗氣清萬里無雲。


樹洞維尼


老一輩和現在年輕人的婚姻觀不同,是受時代環境和客觀條件影響的結果。其最大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婚戀思想觀念的不同。上一輩人在愛情婚姻觀念上,受封建殘餘思想影響,因循守舊。訂親形式多樣,有娃娃親,親戚親,調換親,還有童養媳等,多由父母包辦。未婚前彼此接觸較少、自然淳樸純潔,處男處女較多,婚後多是從一而終。不象現在年輕人思想開放,戀愛自由,未婚同居,出軌離婚較多。曾經流傳的幾句話,就是對不同年代男女戀愛的真實寫照。如,五六十年代人是前後走,七八十年代是手牽手,九十年代是手挽手,200O年代是摟著走,現在是口對口。

二是婚嫁物質條件的不同。老一輩社會生活水平低下,經濟收入有限,大多處於溫飽狀態。對婚嫁財物要求不高。男女訂婚後,一般女方沒要彩禮聘金,但傳統節日和定婚日,男方須向女方送禮品。結婚時男方提供住室和家用具,女方置辦床上用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結婚條件也在不斷提升。由計劃經濟年代的,"三轉一響",(即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發展到現在的要彩禮,要房要車及高檔家用俱等。

老一輩與年輕一代的婚姻觀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社會發展進步,思想觀念解放。人們生活水平質量提高而形成的。各有特色,各有利弊。作為現在的年輕人,在戀愛婚姻大事上,還是應該慎重起見,謹慎而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


難忘二O二O


我是五零後,過來人,對婚姻觀說說我的感受。

我們那代人到結婚年齡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結束期,人們思想非常進步,沒有向錢看這一說,誰要只認錢,那是資本主義,談戀愛叫搞對象,也沒有幾個人敢光明正大的搞,更不敢在大眾面前公開摟摟抱抱,都是暗裡見個面,要被父母或者領導看見,那也是資產階級的一套,不光彩。

那時候講戀愛結婚的不多,講的是團結友愛,階級感情,互敬互愛,找對象不看經濟條件,看出身,看進步,看工作,女孩特別喜歡人民解放軍,因為軍人是千挑萬選的,不用擔心出身不好,不用擔心有政治問題。

婚禮特別簡單,領了結婚證,兩人的鋪蓋卷放在一起,買兩斤糖塊,領導給講幾句話,這就是結婚了。第二天照樣上班。

關於離婚,那更是不敢說,也不能想,誰家姑娘離婚了,父母都不敢出門,是件丟人的事情,離婚的女人在社會上也抬不起頭來,所以沒有人敢輕易的離婚。

夫妻吵架的也很少,都怕人笑話,誰家夫妻吵架了,調解委員會的人會上門,告訴你吵架影響人民內部團結,那時候吵架都聲音很小,都會在晚上關上門吵。

這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婚姻觀,對待婚姻的態度就是,能過不能過都得過,過曰子比愛重要,曰久生情,石頭也會磨出火花,過的是曰子是親情是孩子,離婚的人很少很少的。

現在的年輕人與我們那個年代不一樣了,信息開放,經濟豐富,有飯吃有活幹有錢花,在物質提高的同時,精神面貌也進步了,追求自由,追求浪漫,注重愛情。其實這都無可厚非。

兩代人對待婚姻觀的最大不同是離婚這件事,我不是說離婚不對不好,而是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離婚有點草率,婚姻是人生大事,又都是自由戀愛,應該是想好了再結婚,結了婚就應該對婚姻負責,我見過最短的婚姻是上午結婚,下午離婚。這其不是兒戲?結婚是成年人的事,心智沒長大最好別結婚。結了離,離了結,對自己,對他人,對父母都是一種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