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火耗歸功,那麼火耗是什麼意思?

紅雨說歷史


火耗歸公,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抑制官僚貪腐的制度。

雖然是抑制貪腐,但火耗歸公跟以前的刺史制度、御史臺等監察制度有著根本的不同。雍正是試圖深入制度內部,通過系統性的改革去約束貪腐,而不是在外圍增加一個監察人員。這在中國古代是非常罕見的一種制度理性,我們來看一下。

所謂火耗歸公,火是火焰的火,耗是消耗的耗,歸公就是歸屬公家的歸公。先解釋火耗。清承明制,明代採取兩稅法,一年收兩次稅,夏天一次叫夏稅,秋天一次叫秋糧。因為是太祖朱元璋確定下來的,所以是個死規定。但因為太機械,根本沒法執行,所以在後世皇帝那裡,雖然制度本身沒有改變,但出現了很多通融的方法,最顯著的就是可以以物資或錢財交稅。實際上在朱元璋死後,大家交稅就已經傾向於用錢財,而不是實物了。到了清代,銀本位的貨幣制度已經在民間自發確立,清政府把它當作明代的遺產接收了下來,在地方繳稅過程中,也不再用實物糧,而是用銀子了。

但用銀子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地方收上來的銀子往往都是散碎小塊,這不能直接送往中央。所以每年當地政府收完稅,都要將一大堆碎銀子回爐鍛造,重新打造成大塊的銀子,再裝箱轉運。而銀子在回爐重鑄的過程中會出現損耗,這一筆損耗是需要算在當地徵繳的賦稅裡的,這就是“火耗”。打個比方,你的稅是100塊,填補損耗需要5塊,那你要交的就是105塊,只不過今年是5塊,明年可能是10塊,沒準兒。你肯定也看出來了,這追加的火耗銀數量,是地方政府貪腐的重要來源。而雍正的火耗歸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將這追加的錢確定下來,由政府統一徵收。收上來之後呢,中央財政也不留著,用來補貼當地政府,名字叫養廉銀,撫養的養,廉潔的廉,寓意非常清楚。火耗歸公這個制度承認了灰色收入的合理性,承認官員也是人,而後通過制度來約束這些灰色收入。這比一味喊打喊殺地遏制貪腐,要更有效。到了後期,養廉銀甚至比官員俸祿還要高。火耗不夠用的時候,皇帝還從財政裡出錢補貼。


穿插游擊隊


國庫要的是大銀錠,老百姓交稅用的是碎銀子。碎銀子回爐重鑄變成大銀錠,就產生了損耗。

當官的收稅交上去,要給夠數啊,怎麼能有損耗呢?那就得多跟老百姓收銀子,這是慣例。

多收多少就是個大學問了?並不是說損耗了多少收多少,而是在保證不出事兒的情況下,儘量滿足這一幫官員的花銷需求和對銀子的渴望。

雍正就不幹了,靠,借我的名字收稅,大頭你們拿了,還講不講理了?

於是就明文規定火耗就這麼多,比如三分,要是湊不夠老子認了,全算我的!

火耗哪用得了三分,所以雍正老賺錢了,但是老百姓負擔還輕了,也說明之前的官員有多狠。


史川ShiChuan


現在的亂收費,要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