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撒謊作文?

寒風


撒謊作文可以說在中小學生中非常常見,幾乎每個學生可能在剛剛學些作文的時候都寫過。那麼什麼叫作文中的撒謊?

從文體上講,作文一般不做文體要求,最多是詩歌戲劇除外。那麼寫一篇小說,一封書信等算撒謊嗎?顯然不算,因為他本來就是一種創作的文學形態,不一定要和生活經歷完全一致。但如果完全脫離實際,那就很難寫出真情實感,也很難把一件事一個人描述生動。就想魯迅的小說中的孔乙己,現實中有這個確定的人嗎?很難說有,但他是把當時一些舊時代窮酸文人的特點集合在一個人身上,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所以即使他在“撒謊”,但依然是經典。

因此,我覺得各位老師家長不要太妖魔化撒謊作文,而是要引導孩子如何在作文中“撒謊”才是對的。尤其最為10幾歲的孩子來說,人生經歷大多數都很簡單,如果能很好的將自身經歷和文學作品的閱讀別人都講述等結合好,並很好的為作文的主題服務,“撒謊作文”也不是不可以。


無證教學


題主的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很樂意借答題機會談些自己的看法。

看到題主的問題,我想起我讀小學時候,每逢寫作文,開篇不是“今天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無雲”就是“鑼鼓咚咚敲,紅旗嘩嘩飄,我們興高采烈地掃墓去了”等等自以為文采過人的語句。要不就是“他跳上摩托車,一踩油門,飛也似的追了出去”,根本不知道摩托車的油門是在手把上的事實。至於寫的內容,那是挖空心思地編,最著名的就是幫老奶奶過馬路。這也許就是題主所說的

撒謊作文吧?

我不是語文老師,但我讀書的時候對語文還是相當有興趣的。我認為,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搞清楚下面這個問題:

  • 為什麼要學寫作?

一份語文試卷其實就四個字:閱讀寫作。我們非常強調寫作的重要性,那是因為無論是我們的法律法規、合同契約、報告文案,甚至表白情書,都離不開寫作。可以這麼說,生活無處不寫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學習寫作就是為了應用。

每次高考結束後,作文題目經常會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然而,從後來流傳出來的“滿分作文”或“高分作文”來看,幾乎都是詞藻華麗卻又廢話滿篇的撒謊作文。這又不得不讓人懷疑我們是否真正明瞭學習寫作的目的。這就引出了下一個思考:

  • 學習寫作究竟應該是以人文本還是以文為本

我們作為一個人,身上起碼存在三種屬性:一是作為生命體的生物屬性;二是作為具有思想性生物特有的精神屬性;三是作為社會一分子的社會屬性。精神屬性是我們每個人獨享的,但我們的社會屬性是會影響到其他人的。

我們學習寫作是為了應用。做什麼用呢?用來抒發自己的心聲。如果說講話是“言為心聲”,那麼作文就該是“文為心聲”。我覺得一開始我們就要在作文教學中強調這一點,不能“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有點偏離學習寫作的初衷。

  • 怎樣更好地做到“文為心聲”?

社會有多複雜,作文就有多少樣。如同生活中我們不能看見啥就說啥一樣,寫作同樣需要精巧的構思、華麗的語言、獨特的手法等寫作技巧,方便我們更好的抒發胸臆,表達情感,體現價值。所以,必要的模仿乃至詞藻堆砌而成的“撒謊作文”也是應該包容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能寫好一篇“撒謊作文”,他更能寫出帶著自己真情實感的優秀作文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引導他們多描寫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我們可以少些命題作文多些自由創作,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與提升。請不要小看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那也是一片天。


貳先生123


有很多孩子寫作業都有套路,有的是老師教的,有的是培訓機構教的,讀起來很美,但就是感覺很不真實,很假。

比如寫好人好事,學生就會寫到扶老人過馬路,天氣不好時回學校關窗戶,送沒有雨傘的同學回家;寫母愛父愛的,一定是半夜三更生病,外面還有狂風暴雨,媽媽連雨衣也不穿,雨傘也不打,還要揹著他去醫院;寫有奉獻精神的,必然會寫環衛工人,交警,根本就沒有認真觀察過他們是怎麼工作的,寫出來一看就是假大空。

作文對於語文這一塊特別重要,市場上所謂的滿分作文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套路作文,有些家長還有老師以為讓孩子多讀一讀這一類作文,或是考前背一背這類作文,考場上套用一下也可以拿高分,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我很討厭這類撒謊作文,我認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是作家,文筆可以不好,但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實感,要有孩子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書寫工整,句子通順流暢,就應該是不錯的作文,對於學生用心寫的文章就應該給予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