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會不會人人985,211雙一流?你怎麼看?

遠離目標669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絕對不會導致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招生計劃的泛濫和人才質量的降低。

首先,僅管有不少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根據學校的戰略發展的需要以及人才機制的創新在全國各地都設立的分校,絕對不會導致招生計劃的無序的擴張。而恰恰更有利於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更高層次的院校學習。譬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都設立的分校,但絲毫沒有降低這些院校在高考招生錄取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選拔的質量和院校錄取的層次和等級。

諮詢更多高考問題,請關注有著42年豐富高考志願填報經驗,且無一例考生滑檔的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志願填報專家。或者關注陝西省目前唯一正規註冊的,國家有關行政機關審批的專業權威機構一一西安市戶縣金牌高考志願填報諮詢服務中心(百度可以查詢,辨別一切真偽)。

其次,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都是雙一流建設大學,或者雙一流建設大學一流學科入選高校,它的招生錄取一直是在相應的頂端位次進行的。而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在任何地區,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達到頂尖的位次和位置,不是所有的學生都保持同等的學習水平和成績表現,任何時候學生都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而學生質量的差異,必然會對應到各種院校,各種層次,各種實力的院校對自己學生的選拔的需求。也就是說,所有學生不可能是同一個學習水平,所有的院校也必然不會在同一個等級層次的學生中進行招生。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永遠會保持其強大的綜合實力,奮勇前進。在高考招生錄取的過程中,永遠會在頂尖級的層次的學生中進行招生,選拔和錄取。絕對不會出現所有人都能夠進入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的情況。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以後不會所有人都雙一流的。

簡單說,雙一流建分校,是國家教育戰略。就算所有雙一流都建分校,不過也就80多所,所以不會所有人都進名校。

為什麼這麼做呢?

因為中國的名校太少了,看看世界名校排名就知道了。

中國現有全日制高校兩千多所,有大學生3000多萬人。但是,雙一流高校不過42所。

其中,有很多還是因為“地緣”因素而成的雙一流。

想要快速提升名校數量,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利用明顯師資、技術孵化新學校。

把其他學校“提成”雙一流,然後重金打造不行嗎?

不行。真不行。

這不是錢的事。因為一所名校的底蘊,不是錢能砸出來的,其承接國家重大課題能力,開展重大研發工作,是需要很長的週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有可能。

也不是派過去幾個院士就能解決問題的。首先,院士沒那麼多,其次,院士也需要團隊。光有院士,沒有團隊,院士也幹不過來啊。

所以,與其往普通學校砸錢砸人,短期還沒有效果,不如利用名校資源重新建校。這樣見效最快。

而新建學校若干年後,可能還會超過本部。比如哈工大深圳,很多專業的分,就超過了本部。

綜上,中國名校太少,全建分校,也不可能人人都上雙一流。


輔導員範兒


沒有二流三流,哪來的一流,對高校如此,對人才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人才結構,都是金字塔型的,或者是紡錘型的,頂尖的總是少數。

作為高校工作者,真經其實對985、211、雙一流等建設工程並不感冒,這些工程的行政化導向太重了,嚴重扭曲了高校自身的正常發展。比起這些把高校分為三六九等的工程,真經反倒覺得,大學排名可能更有利於高校的發展(當然,現在的排名也普遍比較片面)。

高校與高校之間,原本是沒有明確界限的,比如燕山大學,比起河北工業大學,即便有差距,差距也不會太大。但前者是雙非,後者是211、雙一流,在發展上就是兩種命運。

一方面國家資源傾斜。211有211工程投入,雙一流有雙一流的投入,還有地方的重點投入,而像燕山大學,也就是今年才獲得了河北省的重點支持,待遇是有差距的。

另一方面生源有差距。可能河北考生比較認可燕山大學,但外省考生,如果分數能上211,多半會選擇河工大而不是燕山大學。

如果沒有雙一流和211工程,任由這兩所學校自由發展的,兩所學校誰發展得好真說不準呢。

所以,真經覺得,未來如果要改革的話,最好就是取消這些建設工程。國家和地方對學校的支持,完全可以體現在科研經費、學科建設經費等方面,減少對高校發展的人為干預。這樣,未來所有高校都不是雙一流,也可以都是雙一流。

當然,高校自發的聯盟還是可以有,比如C9,華五,這些聯盟對高校發展還是有利的,因為同層次高校需要這樣的報團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