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兩大政治集團—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的爭霸鬥爭日益尖銳。在經濟上,表現為雅典與科林斯、墨加拉等伯羅奔尼撒成員在西方市場中的商業鬥爭。在政治上,則表現為雅典的民主政體和斯巴達族寡頭政體之間的根本衝戰爭爆發.

從公元前457年開始,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雙方陸續交戰,後於公元前445年簽訂了30年和約。但和平並未持久,厄庇丹諾斯城的民主革命成為戰爭的導火索。被逐出城的寡頭政黨聯合異族發動進攻,城內統治者得不到宗主城科賽拉的援助,轉而倒向與科賽拉為敵的科林斯。公元前435年,科林斯派出的援軍與科賽拉人在海上交戰,科賽拉人取勝,並於公元前433年與雅典訂立防守同盟。同年雅典船隊在緒汲塔擊敗科林斯軍,此舉被認為破壞了與伯羅奔尼撒同盟締結的30年和約。引起戰爭的第二個衝突是雅典與科林斯為爭奪殖民地汲狄德亞發生的糾紛。第三個衝突是墨加拉事件。墨加拉是雅典的宿敵,公元前432年雅典公民大會通過《麥加拉法案》,禁止該城的商船進入阿提卡和雅典同盟的一切海灣。上述原因促使雅典與伯羅奔尼撒同盟的矛盾激化。公元前431年秋,伯羅奔尼撒同盟諸國通過了向雅典宣戰的決議,斯巴達向雅典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解散提洛同盟,放逐伯里克利,遭到雅典公民大會的拒絕,戰爭由此爆發。

安菲玻裡戰役

伯羅奔尼撤戰爭中,斯巴達為了減緩雅典進攻伯羅奔尼撒半島所造成的威脅,達到把雅典軍隊引向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外的目的,遂發動了對愛琴海北岸的進攻。公元前422年,斯巴達將軍布拉西達斯率精銳部隊進駐卡爾客猶克,在馬其頓國王帕底卡斯的援助下,佔據了雅典的殖民重鎮安菲玻裡城,致使這一地區的雅典盟國倒向斯巴達。

為扭轉戰局,雅典民主派領袖克勒翁率軍與布拉西達斯展開激戰,結果雅典全軍覆滅,雙方統帥皆戰死。安菲玻裡之役的慘敗使雅典內外交困,無心再戰,以尼西亞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大增,遂於公元前421年與斯巴達媾和,簽訂了休戰50年的《尼西亞和約》。和約的重要條款之一是倘若斯巴達的奴隸希洛人起義,雅典有援助斯巴達的義務。此外,雙方還交換了戰俘,並約定退出各自的佔領地。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安菲玻裡仍舊留在斯巴達人手中,雅典也沒有放棄對派羅斯港的控制。《尼西亞和約》是雅典和斯巴達暫時妥協的產物,雙方都想借此贏得時間,積累力量重新再戰。

亞西比德遠征西西里

公元前415年(前421年至此為休戰期),雅典主戰派領袖亞西比德代表雅典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和海軍的利益,提出遠征西西里的主張,以維持雅典在商業和軍事上的霸主地位,同年,雅典公民大會通過了進兵西西里羅馬的盛衰與宗教的起源的決議,準備給伯羅奔尼撒同盟以決定性的打擊,亞西比德被任命為艦隊總指揮。但就在艦隊出發前夕,雅典衛城中的赫耳墨斯神像被人搗毀,亞西比德的政敵藉此散佈謠言,說是亞西比德所為。在這一事件尚未澄清的背景下,亞西比德即受命出發。當雅典軍隊開始圍攻西西里的敘拉古城時,雅典公民大會要求亞西比德立即回國受審。亞西比德在回國途中背叛祖國,逃往斯巴達。斯巴達大將古利波指揮敘拉古軍隊大敗雅典軍隊,雅典陸海大軍幾乎全軍覆滅,西西里遠征以失敗告終。這次遠征的失敗使雅典元氣大傷,海軍損失慘重,再也無力恢復往日的輝煌。

科林斯戰爭爆發

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斯巴達取得了全希臘的霸權。它對雅典及其盟邦採取高壓政策,橫徵暴斂,肆意干涉各邦內政,引起許多城邦的憎恨。同時,對盟邦如科林斯、麥加拉等合理的要求也置之不理,獨吞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果實,因而也引起這些盟邦的強烈不滿。波斯利用希臘各邦對斯巴達的不滿情緒,組織了反斯巴達同盟。公元前395年,底比斯首先發難,雅典、科林斯麥加拉、阿哥斯紛紛響應,先後起兵反對斯巴達。因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科林斯故稱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94年,波斯艦隊大敗斯巴達海軍於克尼達斯海角,從此斯巴達喪失了海上霸權。公元前387年,斯巴達在波斯首都蘇撒與波斯締結了《大王和約》,科林斯戰爭結束。

彼奧提亞同盟

公元前4世紀上半期,在雅典的支持下,底比斯建立了彼奧提亞同盟。在科林斯戰爭中,斯巴達為了維持其霸主地位,以出賣西亞地區的希臘諸邦為條件同波斯締結了和約。條約規定,在希臘除伯羅奔尼撒同盟外、不得再有其他同盟。以底比斯為首的彼奧提亞同盟拒絕解散,斯巴達遂於公元前382年出兵佔領底比斯,建立了寡頭政權,由斯巴達將軍卡德墨亞率軍駐紮統治。以羅伯斯庇達為首的民主派則逃往雅典。公元前379年,羅伯斯庇達等7人密潛回國,在民主派支持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寡頭政權,將卡德墨亞逐出底比斯,重建民主政體,恢復彼奧提亞同盟。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召開全希臘各國參加的會議,決定各邦獨立自治,僅保留伯羅奔尼撒同盟。底比斯要求保持彼奧提亞同盟,遭斯巴達拒絕,於是雙方發生了戰爭。同年,斯巴達侵入彼奧提亞,與底比斯大戰於留克特拉。斯巴達大敗,底比斯從此成為希臘最強大的國家。

第二次海上同盟

公元前378年,在科林斯戰爭中勢力重新復興的雅典不甘心於它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失敗,利用底比斯打擊斯巴達的有利形勢,於公元前378年組織了新的海上同盟即第二次海上同盟,力圖重振昔日雄風。加入同盟的有70多個城邦,各邦都實行自治,斯巴達曾進行了干涉,但結果以失敗告,被迫承認雅典在第二次海上同盟中的領導地位。公元前376年,雅典在納克索斯海面粉碎了斯巴達艦隊,獲得制海權。

雅典的衰落

公元前4世紀中葉,底比斯與斯巴達的衰落給雅典恢復其海上霸權以可乘之機雅典開始向愛琴海北岸擴張,很快在卡爾克狄克半島上獲得了勝利。但是,雅典恢復強權政治的企圖和對同盟國的苛徵繁斂激起同盟國的不滿,原本不夠團結的海上同盟裂痕日益增大。公元前358年爆發了盟邦同雅典的戰爭,史稱同盟戰爭。戰爭以雅典為一方,以開俄斯、羅德斯、愛勒特里亞等盟邦為一方。公元前35年,同盟國獲得勝利,第二次海上同盟瓦解,雅典從此徹底衰落。以上幾十年間的各邦混戰與同盟的分合,說明城邦體制的生命已瀕枯竭,從而為馬其頓的興起提供了方使。


世界史---伯羅奔尼撒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