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人總追求居有定所,但人心卻不是時常安定。通常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的,人們便會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幸運的人能夠找到答案,但是不幸的人還是居多。

生活中的遺憾總有很多。不幸的婚姻、落寞的才子、以及無法改變的出身。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也足以摧毀一個人。

但那些不能摧毀你的,終將讓你強大。而作為女兒身的蘇雪林,在面對殘酷的現實時,她不惜用盡一生去掙脫。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1897年,蘇雪林出生於浙江瑞安。祖父曾任縣令,父親也受過高等教育。雖然家境還算不錯,但她還是未能倖免於舊世俗的殘害。在蘇雪林四歲那年,強勢的祖母就逼著她纏足。


儘管母親杜氏不忍心蘇雪林遭受痛苦,但始終無法反抗祖母的命令。她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兒經受折磨。


雖說蘇雪林在入私塾後就解放了雙腳,但終究還是給心靈和身體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


同樣是上學的年紀,祖母卻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由反對蘇雪林上學。直到七歲,她才有了在私塾跟讀的機會。


因為祖父在衙署裡設了私塾,眾多兄弟都在裡面上課,蘇雪林就在一旁聽課。


對《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幼學瓊林》,蘇雪林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可惜還沒等她學會,男孩子們就到了上學的年紀。這下她只能輟學在家。


當然,蘇雪林不肯就此認命。她在私塾學會的漢字就成了她不屈服的底氣。


一旦有機會,蘇雪林就向哥哥們借書來讀。開始也看不懂,但是時間一長,她不僅能看懂四大名著,還能粗略理解《聊齋志異》等書籍。雖然蘇雪林不能去學堂,但能夠看看書也是一種樂趣。


11歲起,蘇雪林就開始自己琢磨著寫作。儘管沒有上過像樣的課堂,但是求知慾一直驅使她學下去。她跟著大哥學繪畫,不久就畫出了一幅淡墨山水。


在四叔的鼓勵下,13歲的蘇雪林創作了一首七絕《種花》,“

林下荒雞喔喔啼,宵來風雨太悽其;荷鋤且種海棠去,蝴蝶隨人過小池。

這首詩很快在鄉鄰傳開了,人們不禁稱讚她的詩“古樸勁健”。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可是祖母卻在蘇雪林16歲那年給她定了一門親事。對方是張家的二少爺張寶齡。儘管張家是當地有名的生意人,家境優越,但是當時的蘇雪林是不可能接受包辦婚姻的。


再加上蘇雪林剛剛在寫詩上獲得認可,更加有了底氣。恰逢遇上安慶省立第一女子師範招生。蘇雪林讀書的願望變得越加強烈。


可此時家中的說話權掌握在祖母手中。祖母自然是不會同意她的想法。因為在祖母看來,女子讀書就是無用,反正以後都會嫁人,讀書就是賠錢。


為此,蘇雪林想盡了辦法。哭泣、懇求、吵鬧,甚至是想要跳下深澗自殺。最後是她以死相逼,才得到了上學的機會。


終於如願以償地進了學校,蘇雪林自然是拼了命地想要證明自己。在學校裡,她年年考試都是第一名。因為寫作出色,她的作文也時常被老師表揚傳閱。久而久之,她的“才女”稱號還傳播到了京滬。


1917年,蘇雪林成功畢業,並以其優異成績獲得本校附小任教的機會。但是當一個小學教師遠遠無法滿足她。1919年,當她得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正在招生,她馬上決定去試試。


但是過程依舊很曲折。與第一次要求上女學一樣,祖母根本不同意蘇雪林去參加考試。後來還是她的母親義無反顧地支持她,把當初陪嫁的四十塊銀元取出來給她當盤纏。


來到女高師,蘇雪林結識了廬隱等人。當時女高師的教授都是文化素養極高的人,如著名學者李大釗,周作人,陳衡哲等人。在他們的思想影響下,蘇雪林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

可以說,她的文學才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進一步的突破。


這一期間,蘇雪林開始以“蘇梅”為筆名進行創作。她在《晨報》的副刊上發表文章《新生活裡的婦女問題》,繼而又在校刊上發表了小說《童養媳》。


蘇雪林所寫的正是當時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面對中國婦女當下經受的苦難,蘇雪林以筆為槍,披露了女性在舊俗壓迫下的生活真相。


那時盛談婦女解放,蘇雪林就用她的文字鼓勵女性維護自己的權益。教育權、繼承權、經濟權等等,所有的正當權利都不應該因性別被剝奪。


因其大膽的寫作及其出色的文采,蘇雪林與黃廬隱、馮阮君、程俊英並稱“四大金剛”。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1921年,蘇雪林即將從女高師畢業。隨之而來的是海外中法大學的招生,這讓她的野心再次蓬勃。後來,她成為了105名留學生當中少數的女生之一。


踏上法國的土地,浪漫的異國風情深深地吸引著蘇雪林。儘管一開始語言不通,但是也沒能阻擋她那顆炙熱的心。


蘇雪林先是在法國里昂藝術學院補習了一年法文。等到語言流暢後,再轉到文學專業繼續攻讀。留學並非是追求表面上的光鮮亮麗,背後是她的倔強。


其實,獨自一人在異國難免會感到孤獨。據說蘇雪林曾經愛上過一位法國青年。但是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早已有了婚約。最後蘇雪林只能斬斷情絲,皈依了天主教。


再想到祖母為自己定下的婚事,蘇雪林也曾寫信邀請張寶齡到法國見面。然而,三次邀請都被他無情地拒絕了,這也讓蘇雪林心裡留下了不愉快。兩人的婚事變得愈加渺茫。


原以為蘇雪林與張寶齡的緣分會到此結束。誰曾想到,家鄉寄來的一封信會讓兩人走到了一起。


1925年,蘇雪林在信中得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她馬上趕回家中。母親激動地把她摟在懷裡,連連說道:“小梅,小梅,回來就好,回來了就好,媽早就盼著你回來結婚呢 !


顯然,母親死前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蘇雪林結婚。但是一想到那位拒絕自己的未婚夫,她實在是不想嫁給他。可是,面對病重的母親,蘇雪林猶豫了。


最後,還是孝心戰勝了理智。蘇雪林和素未謀面的張寶齡完婚了。結婚的甜蜜似乎掩蓋了一切不協調的因素。雖然兩人沒有什麼感情,但是新婚帶來的歡愉的確持續了一段時間。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圖 | 丈夫張寶齡


眼看著張寶齡請的婚假就要結束了,他不得不返回上海工作。蘇雪林卻沒有和他一起去上海,而是多留了幾日照顧母親。沒想到的是,蘇雪林剛到上海三個月,就收到母親病逝的消息。


母親去世了,蘇雪林在上海夫家無事可做。她意識到自己必須找份工作。後來,在友人陳鍾凡的介紹下,她來到景海女師任職國文系主任。


一開始,張寶齡也表示很高興。畢竟婚姻總是要有物質基礎的。唯一不好的就是蘇雪林在蘇州,而張寶齡卻在上海。雖說他時時來蘇州看她,但總歸不太方便。


後來,恰逢東吳大學缺少一位工科教授。張寶齡畢竟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自然能夠滿足學校的要求。於是,他欣然接受了東吳大學的聘約。


為了在蘇州更好地生活,張寶齡決定在蘇州買地造屋。可當蘇雪林回憶起來,卻坦言:“他這樣做,不過想將來有個家,並非完全為我。”不知道這是她的錯覺還是真相。但也足以看出兩人婚後並不太和諧。


據說,兩人就因為賞月都鬧過矛盾。當晚,蘇雪林與張寶齡手挽著手來到室外散步。望著圓月,她饒有興趣地說:“今晚的月亮好大好美啊!你看,那麼圓……

”卻沒想到張寶齡潑了她一盆冷水,“它再圓,也沒有我用圓規畫的圓哪!”他說。


在蘇雪林看來,自己簡直就是對牛彈琴,頓時興趣全無,甩手進了屋子。要是發生在現代,恐怕張寶齡就註定單身了。


1928年,不知道出於何種緣故,張寶齡毅然放棄東吳大學的職位,返回了上海。蘇雪林自知留在蘇州也是無趣。之後就來到滬江大學教授國文。


幾經周折,蘇雪林與張寶齡的感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不知從何時起,兩人被現實拉扯開來。他們並非沒有發覺,倒更像是有意為之。


蘇雪林索性搬到了滬江大學裡住,就連週末也不回張家。直到張寶齡患病,兩人的矛盾徹底爆發。


因為患病,張寶齡變得異常暴躁。儘管蘇雪林悉心照顧他,但也時常要遭受他的罵聲。


據蘇雪林回憶,張寶齡對她發脾氣,是因為她用自己的錢賙濟她的大姐和大嫂。其實也就是每個月一二十元而已,但是他卻對此大發脾氣。


對此,蘇雪林深感不快。她反駁道:“錢是我教書所得,並未用他一文,他卻妒恨得像心裡有火燃燒一般,刻難容忍。世間竟有這樣的男人,實為罕見!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圖 | 蘇梅即蘇雪林,時年31歲

“我是一個人,是一個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時代也頗嚮往愛情生活,屢受打擊,對愛情倒盡胃口,從此再也不想談這兩個字,把愛情昇華為文學創作及學術研究的原動力,倒也是意外的收穫。”


婚姻裡沒有愛情,蘇雪林也不再指望婚姻。

在那之後,蘇雪林就全身心投入到文學創作中。當教授,做研究,寫小說,只要是能做的,她都有所收穫。


不論是早先的散文集《綠天》,還是後來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棘心》,都可以算是蘇雪林的成名之作。包括她寫的論文《李義山與女道士戀愛事蹟考》,這也讓她在學術界站穩了腳跟,才有了後來對屈賦的研究。


1932年,蘇雪林選擇前往武漢大學任教。表面上,她與張寶齡還是夫妻,但她此次離開,已經給出了最後的答案。


事實上,蘇雪林並不想守著一段沒有未來的婚姻。至於為何不離婚,或許是因為天主教徒的信條——女人一旦嫁了人,就永遠不能離婚。

不過,說來也是奇怪,曾經以死抗爭的少女,如今卻被所謂的信條束縛了自己。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圖 | 蘇雪林攝於巴黎潘玉良寓中,時在民國39至40年間

可憐蘇雪林無所依靠,偏偏又遇上了國家遭難。但她沒有絲毫畏懼,反而傾盡全力去支持危難中的祖家。她不惜捐出所有積蓄換來的五十兩黃金。


但最後蘇雪林還是選擇離開,去到香港繼續她的生活。1952年,她又來到臺灣定居。此時已經年過半百的她又應聘了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的教授。最後轉到臺南大學任教,直至1974年才退休。


事實證明,蘇雪林早年的抗爭好像起了作用,但是晚年依然逃脫不了孤獨的宿命。在名利背後,是無盡的彷徨。有婚姻卻無愛,有家卻不能回,再加上國家飽受欺凌。蘇雪林的晚年只剩下擔憂和不安。


每當想起遠方的張寶齡,蘇雪林不免感到有些愧疚。對此,她也在日記裡表示:“我對不起張寶齡,對他照顧不到,還把他一個人留在大陸,沒有讓他享有理想的家庭幸福。

”也許兩人離婚會讓他過得更好。


兩人結婚36年,卻是聚少離多,共同生活的時間不到四年。回憶起來,她不禁感慨:“蘇州天賜莊一年歲月尚算美滿,但以後便是維持夫婦名義而已。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圖 | 1924年蘇雪林在法國

蘇雪林在自傳中只提過張寶齡三次,字裡行間卻只有無奈。

她寫到:“婚姻不如意就不如意,算了!世上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學學術自慰,何必婚姻!”對於這段名存實亡的婚姻,她稱之為“一世孽緣”。


可以說,晚年的蘇雪林過得極其困苦。除了精神上的困境,生活上也是十分孤苦。要說一位堂堂的退休教授也不至於淪落到當拾荒者。只因她實在過於節儉,不捨得花錢在自己身上,就為能夠省下錢接濟親友。


1998年,在學生唐亦男的安排下,102歲的蘇雪林總算回到了闊別73年的家鄉。她徘徊於祖屋前的桂花樹下,一切彷彿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一年後,蘇雪林病逝於臺南成功大學醫學院,享年103歲。臨終遺言:

骨灰運回故鄉太平嶺下村,安葬在其母墓旁。想來,只有故鄉才是最好的歸屬。


說到底,蘇雪林終究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她曾拼命死守自我,也曾有過幾絲希望。但結果卻換來諸多的遺憾與愧疚。

結婚36年,沒有愛情,沒有孩子,她活到103歲,感慨:何必婚姻

圖 | 1990年蘇雪林在臺北

文 | 南惜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