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天氣一變,不少四川人就會說:“我克膝頭兒痛。”

克膝頭兒是什麼?答案就是膝蓋。

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說這話的四川人,大多都是50歲以上,年輕人只會說:“我上不了樓梯,坐電梯好了。”如果真是膝蓋痛,你可能會在早起下床後步子邁不開,但等一會兒就能邁開;如果不是膝蓋痛,而是嬌氣一下,“懶癌”犯了,我不管你哦。

當然,膝蓋痛,不可能只痛那麼一會兒,往後還可能出現更嚴重的情況,老了還可能殘疾。你會說:“醫生啊,你又在唬人。”不要急,我們慢慢來認識骨關節炎。

關節衰老的信號

一般來說,中老年人膝蓋痛,很有可能是骨關節炎。

早期勞累、受涼、輕微外傷後,容易出現關節酸脹和疼痛,症狀比較輕微,一般不會引起注意,一般進展到中期了,才會有所留意。

骨關節炎中期,會出現典型症狀,走不動路,出現跛行,稍微活動了能恢復正常,活動過頭了疼痛更厲害。你說惱火不惱火?

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骨關節炎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呢?喬老師為大家總結了一下:

一僵:骨關節炎的典型症狀,就是關節僵硬。早上剛起床,準備做點活最明顯;坐久了也可能出現。雙手尤其是手指拇兒彎曲不了,膝關節活動不開動不了步。大家都知道類風溼關節炎會有晨僵,一般都會持續30分鐘以上;骨關節炎不同,就十幾分鍾到幾分鐘,所以無法引起重視。


二痛:凡是關節炎大多數都有疼痛的情況。骨關節炎的疼痛一般都是負重的關節和雙手。剛開始,會是中度到輕度的間歇性冷痛或者隱痛;晚期的時候,會有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秋冬季節受涼、夏天吹空調受涼、下田幹農活、上工地搬磚、打球外傷、騎自行車擦傷都會讓關節病變部位出現酸脹不適或疼痛加重。


三變:關節痛和關節腫合在一起就是腫痛,一般還會發紅。指尖關節和手指中段關節腫大發紅明顯;或者膝關節腫大,常常因為關節積液或骨質增生,軟骨和軟骨下骨磨損還能造成關節變形內翻或外翻成“X型腿”或“O型腿”。此外還會變出聲音,就是關節軟骨出現破壞,關節面不平整時,就有關節嘎吱作響的摩擦音。

30歲後,請珍惜關節的“使用壽命”

那麼,哪些人容易得骨關節炎呢?有些年輕小夥說,我年輕,骨頭硬,不怕。其實年輕人確實不容易患這個病。流行性調查顯示,我國有症狀的骨關節炎患病率是8.1%,包括四川在內的西南地區為13.7%;65歲以上人群50%都患有此病。要理解這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膝蓋退化時間表:

50歲以上:膝關節會感到明顯疼痛,髕骨軟骨的“續航能力”有限,顯示“電量不足”,此時無處“充電”,所以要儘量保持“待機”狀態,減少劇烈運動。

50~40歲:一般在劇烈運動和走遠路、跑長跑後,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痠痛,揉或者敷後會緩解。

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40~30歲:膝關節周圍的髕骨軟骨,出現早期輕度磨損,這時候就要珍惜“電池使用壽命”,及時充電,不要開很多“程序”,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

30~15歲,這個時候“電量”滿格,基本上是不知疲倦的運作,關節處於完美運行狀態;

15歲以下:此時關節處於“充電”狀態,偶爾會出現生長痛等情況,這是正在發育。

這三類人,關節壽命衰退節奏快

關節,和骨頭、肌肉不一樣,血液循環本身就比較差,如果長期處於溼寒狀態、或者使用過於頻繁,就如同手機電池一樣,局部出現“卡機”,或者“電量”使用太快,衰老就是必然。什麼樣的人容易得骨關節炎呢?我們來看看:

50歲前男性,50歲後女性:明明解剖學意義上是一樣的骨關節,為什麼男性和女性不一樣。這是因為男性膝關節會在30歲左右出現短時間退變,60歲以後才會出現全身衰退,60歲以後大多是關節退行性病變、骨質疏鬆、骨折等。女性則不一樣,在50歲左右停經,骨量會流失較快、骨密度下降,雌激素水平變化與骨關節炎緊密相連。所以50歲以前,骨關節炎男女性別比例是1.5:1,50歲以後男女比例是1:2。

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缺鈣的老年人:年齡越大,當然越容易得骨關節炎,60歲以上的患病率是50%,70歲以上患病率可以達到75%。這是因為50歲以後,隨著腸胃功能和人體轉化功能下降,鈣吸收能力下降,缺鈣就會感覺到肌肉痠痛、抽筋和骨無力。

肥胖者:這就沒有年齡區分了,肥胖者不僅容易患骨關節炎、還容易患痛風。原理很好解釋,一根彈簧長期受到壓力,彈簧就會失去彈性。體重太重就給身體帶來很重的負擔,膝關節、髖關節、脊柱關節承受不起重量,機體代謝就會表現出功能紊亂,這樣關節損傷就比較快,人體“電量”就會頻繁報警。

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除此以外,還有包括類風溼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等本身就是風溼免疫性疾病的炎症患者,骨關節炎經常容易出現在受累關節;運動員、舞者,容易出現關節損傷,也會導致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治療是緩兵之計,提高生活質量是第一要務

在2019年,我親眼見證了數以萬計的骨關節炎患者,我能夠參與到對其疾病的干預過程,減慢時間對關節的衝擊,一次又一次提出“緩兵之計”。當患者知道了自己所患疾病的名稱是骨關節炎後,他們都會問:“我還有多久才會癱瘓?”其實,殘疾對於正常人來說,確實難以想象,彷彿一種錯覺,甚至無法讓人心知肚明,但是事實就是這麼殘酷——所有人都知道,非生長期的骨骼和關節要恢復起來很難。

而我能為患者做的治療,首先是患者教育,告訴他們不該這樣對待自己的關節,從軀體凋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關節。

退休人群超一半患這病,拖久了無法行走,連累子女

其次是告訴患者事實真相,骨關節炎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疼痛,延緩疾病進展,恢復和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最終目的是要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

我無法預知一個患上骨關節炎的病人,如果不進行規範治療,要走多長時間進入殘疾。但是我願意成為病人時間的主宰,通過消炎鎮痛、藥物治療、針刀鏡治療、關節修復、軟骨修復等治療方案的綜合,將骨關節炎病變部位去耐心修復。

對於骨關節炎病人而言,除了藥物治療、微創治療和手術治療外,主要還是需要患者改變生活、加強功能訓練,維持關節功能,這樣才能減輕疼痛症狀、延緩病情發展。

當然,對於大多數正常人來說,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還是要奉勸幾句:平時適當運動,下雨身上溼掉的衣服鞋襪及時換掉,少吃冰冷的食物,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讓自己的“電量”不至於消耗太快。

#健康科普排位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