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辜負的,終會變成你懷念的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發張出去玩的照片,要被“拷問”去哪兒了、跟誰去、怎麼不學習;

抱怨最近太累,爸媽就要“連環追問”……

“嫌棄”父母的瞬間,又豈止發生在旅程中。

嫌他們嘮叨,嫌他們這個不知那個不懂,嫌他們總有操不完的“閒心”。

朋友抱怨:在朋友圈曬了一束花,下一秒親媽就打來電話旁敲側擊“那男孩人怎麼樣,做什麼的……”

她知道那是關心,可這種關心讓她感覺像是背後有雙眼睛,時刻盯著不放。

那些亦真亦假的段子、隨手發發內心毫無波瀾的句子,偏偏父母會當做天大的事情,認真到令人不耐煩。

但隨著年齡增長,歷經人世冷暖後,總能辨清真心與假意,知道誰才最值得珍惜。

那些你辜負的,終會變成你懷念的

看過一部微電影,孤身在外的女兒總是藉口太忙,掛掉父母的電話。

她在朋友圈發一張穿運動內衣夜跑的照片,被媽媽留言指責“一個女孩子半夜穿內衣跑出去像什麼樣”;

曬圖配文“愛上長跑”,爸爸留言催婚:還不如來個愛情長跑……

女兒煩透了爸媽的不理解,過年假期,她選擇去非洲沙漠跑馬拉松。



父親氣極:“誰大過年的不回家,平常連話就說不上兩句,現在連家都不回了。”

女兒也氣:“說了你也不懂!”

可是等她賭著一口氣,真的站在了沙漠馬拉松的起點時,才發現這條賽道遠比自己想象中難太多。

她深感無助,就在快要堅持不住時,終點傳來了熟悉的聲音:“加油啊!”

為了女兒的夢想,從沒踏出國門的爸爸媽媽,經歷了過境被刁難、語言不通的窘境,一路奔波,來到異國他鄉,只為了給女兒一個擁抱、一份支持。

那些你辜負的,終會變成你懷念的

你以為最不理解你的人,恰恰是最願意為你的夢想付出一切的人。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被你厭棄的嘮叨,一句句都是他們的愛和擔憂。

有人做調查時,採訪了一些和孩子溝通出了問題的父母。

令人詫異的是,多數父母沒有抱怨,只有自責:



“知道被孩子屏蔽我心裡不好受,知道自己可能做錯了,以後得注意。”

“她不願意回家那可能是我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好,以後改進,或者注意說話方式方法。”

我們總調侃自己在“甲方爸爸”面前卑微得像條狗。

卻很少注意到,爸媽在我們面前,有多卑微、有多周全。

那些你辜負的,終會變成你懷念的

讀者聊起自己漂泊多年,最想念的就是媽媽做的早餐:

“一個人在外面,便利店的包子連續吃了三年,才發現那個總是起早兩小時為自己準備早餐的媽媽,曾為自己的健康,付出了多少心思。”


也有人在一邊生病、一邊趕稿時,想起從前生病,總有爸媽噓寒問暖、買藥熬粥:

“那時候我才知道,我爸媽比我自己都更心疼我自己。”



同事感慨:“我已經到了隨時隨地都會想起爸媽的年紀了。

看到有小朋友坐在爸爸肩頭看升旗,會想起我小時候也曾被我爸託在肩頭看風景;

看到送孩子上學的媽媽,眼前全是我媽以前送我上學的情景……”

那些你辜負的,終會變成你懷念的

時間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它可以讓我們慢慢體會父母給予我們的愛;

時間又是一個很壞的東西,它總是讓我們太晚才懂得珍惜。

李宗盛在《新寫的舊歌》裡唱著:

“那些年只顧自己,雖然我的追求,他無能也無力參與。

只記得我很著急,也許因為這樣,沒能聽見他微弱的嘉許。”

那些曾被我們忽略的、遺忘的,總有一天會變成我們懷念的、悔恨的。

人這一輩子,這樣的溫暖不會太多。

點點滴滴,都值得珍藏、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