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1977年,聯合國首次公佈全球土地沙漠化治理方式,提醒“可導致生態系統惡化及削弱或破壞生物潛力”。然而,沙漠治理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以致中國年均減少6.67萬公頃耕地。有趣的是,俄羅斯卻不存在這個問題,比如西伯利亞的查拉沙漠,在沒有人為干預的前提下,依靠大自然就能達到逐年縮小的目的。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地球大約在100萬年前(最後一個冰川期)出現全球性大幅度的氣溫變冷,中高緯度以上地區形成大面積冰蓋和山嶽冰川,直至第四紀冰期後才開始暖化,西伯利亞烏多坎冰川的冰蓋也隨之消融在山腳低谷處積成雪山湖。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巧合的是,這座山谷原本是海底板塊擠壓抬升山脈後的海水湖,蒸發後遺留的大片海沙又被雪水過濾了一遍,等雪水隨地球氣候變暖又蒸發乾涸後,最終出現了一片罕見的,被冰川山脈和森林完全包圍的小規模沙漠,從早期的長約10公里、寬5公里,無緣無故就縮小至目前的6公里長、3公里寬。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查拉沙漠之所以會自動縮小,除了沙漠底部積累大量雪水外,與周邊大面積的落葉松森林也有緊密關係。俄羅斯植物學家調查顯示:西伯利亞落葉松的球果在秋季成熟脫落,而沙漠乾旱氣候又極適合存儲種球,從冬季積雪過渡到春季融雪又給種球發芽帶來足夠的水分,在如此惡劣環境中成長的落葉松苗比其他樹種具備更頑強的生命力,成活率高達7%,試想一下一棵落葉松能掉多少球果?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長此以往,西伯利亞落葉松就這麼在大自然的巧合中逐步征服了查拉沙漠,不僅大大改善沙化土地,令數千個15-30米高的沙丘動彈不得,還因此衍生出地球上罕見的現象:大片沙漠被森林直接覆蓋,連過渡區域都沒有。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更難以置信的是,長勢迅猛的落葉松林還鎖住了原本就不多的降雨,在地勢較低處形成一塊塊沼澤地或小水坑,查拉沙漠也因此被俄羅斯人調侃為“最丟臉的沙漠”,沒有人類干預的前提下居然輸給了落葉松,還輸的一敗塗地,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估計100年內就會徹底消失。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在互聯網的傳播下,最“丟臉”的查拉沙漠引起很多遊客的關注,因四面是冰川山脈和森林,金黃色的查拉沙漠也被遊客稱為“西伯利亞金沙漠”,一年四季都有自駕遊車輛深入其中探險。

但俄羅斯旅遊部門卻多次發出警告:查拉沙漠雖然不缺水,也不太可能出現迷路等現象,但最大溫差卻可有90℃,夏季日間最高溫40℃,冬季夜間最低溫度可達零下50℃。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最“丟臉”的沙漠:雪山湖乾涸後出現,被森林和冰川包圍

​從地理位置來看,前往查拉沙漠最理想的線路有兩條,一是飛抵西伯利亞塔克西莫市後租車自駕前往,期間220公里大部分都是無人區;二是從貝加爾湖驅車550公里直入查拉沙漠,沿途可欣賞冰川雪山及連綿不絕的無人區森林美景。

必須提醒的是,無論哪條線路都必須做好充足的補給,因為中途只有一鎮一村不足一千人口,別說加油,就連食物都不一定買的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