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週末:被窩以外的都是遠方?

90後的週末:被窩以外的都是遠方?

(一)

今晚我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無意間刷到了一張圖片,圖片上寫著:一到週末就在床上長睡不起,在臥室宅久了,就去客廳散散心。

90後的週末:被窩以外的都是遠方?

那瞬間真的被逗樂了,覺得這圖片簡直就是我的真實寫照。

然後我就發了一條朋友圈:“哈哈哈,不知道有多少人週末是這樣過的?”

評論區有很多人表示躺槍了。

“週末=躺屍”

“打開大門覺得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

“看到大家都這麼宅,我就敞亮了,怪不得出門找不到女朋友,原來她在家睡覺呢”

還有一個評論也是笑死我:“像我們這種沒客廳的怎麼辦(無辜臉)”

然後我就統一回復了一句:炸出了好多人,看到大家都這麼宅,我就放心了。(愉快)

當然最後的回覆只是為了皮一下~

不過皮完之後,有些問題我們還是要好好思考一下。

90後的週末:被窩以外的都是遠方?

(二)

畢業之前,我們還想追求詩和遠方;可是畢業以後,被窩以外的都成了遠方了嗎?

還記得畢業前的最後一天,我和其他四個大學舍友躺在賓館的床上,聊著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當時我們五個人裡面,有兩個人還沒開始工作,聊起天時,她們就透露出很羨慕我們,覺得找到了工作,心就可以安定下來。

可是我們卻不這麼想,我們反倒很羨慕她們。因為比起我們,她們還有彈性的時間可以自己去支配,而我們想請個假都很困難。

有的人可能會想,那不是還有周末嗎?週末就有時間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呀!

可是想象很美好,現實又很骨感。

就像開頭的那幅畫一樣,當我們忙碌了一週,好不容易有一兩天的假期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讓我們更趨向於在家裡休息,而不是折騰著外出。

於是,我們會很遺憾地看到,很多人畢業以後:身材開始橫向發展,頭髮開始逆向生長。

錢包呢?錢包也不見得比在學校的時候鼓。

這是為什麼呢?

90後的週末:被窩以外的都是遠方?

(三)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又打開朋友圈看了一下別人的評論,讓我驚喜的是,有很多評論也是很正能量的。

有一個在讀大學生回覆說,“週末,還是五點起床哈哈。”

我問他,一般起床以後會做什麼,他回覆說:“看書一小時,然後跑步。”

我之前的同事回覆說:“週末會去帶團,基本都是在外頭跑跑跑,都沒空睡覺呢。”

我看了一下她的朋友圈,發現她一個月就去了四五個城市了,都是利用週末帶團的時間,不僅賺了外快,還免費遊了很多個城市。

還有一個讀者說週末喜歡去養老院陪一些老人聊聊天,有時候會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沒有活動的時候就去圖書館泡上一整天。

我們來算一筆賬哈:

假如一個週末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去鍛鍊,一個月下來,我們也運動了八個小時,一年下來,也有96個小時;

假如我們週末的時候抽一個上午的時間去參加一場活動,一年下來,我們總共就參加了48場活動;

假如我們抽出一天的時間去圖書館看完兩本書,那一年下來,我們就看完了96本書,這還僅僅是週末看的數量。

走出去也許花不了我們多少時間,卻一定可以讓我們有所收穫,首先是鍛鍊了身體,其次是增長了見識。

而呆在家裡,除非我們極度自律,不然很容易變得昏昏欲睡,惰性也會愈發強烈,這樣長久下去,累積的不僅是脂肪,還有患病的幾率。

90後的週末:被窩以外的都是遠方?

(四)

現在科技真的太發達了。

想要買日用品,有網上超市可以送貨上門;

想要吃飯,可以叫外賣直接送到門口;

想要看書看電影,網上就有海量的資源;

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事。

出門帶個手機,幾乎就可以辦妥絕大多數的事情。

也正因為如此,大家都更願意躲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裡。

害怕跟人交流、不想參加團體聚餐、拒絕一切社交活動……

我們一天可以刷無數遍朋友圈,卻很少拿出時間真正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也正因為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會變得越來越微妙。

最新一期的《幸福三重奏》裡,三個家庭因為一起參加了包餃子、燒烤等活動,彼此才算真正地走入了對方的心。

一次共同的活動而已,就拉近了三個家庭的距離,如果我們都足不出戶,又怎麼可能鏈接到其他人,又如何走進別人的心呢?

舒適區呆久了,不妨出去外頭走走;

世界那麼大,總有一些別樣的風景;

選擇不同,得到的生活體驗也不同。

你可以選擇在被窩裡變成油膩大叔,

也可以選擇在健身房裡變成精緻青年。

最後,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