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道為啥貼對聯?原來與孔子在周口的一段特殊經歷有關

貼對聯的傳說

王明見

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傳說這種風俗習慣是孔夫子在陳蔡(今河南省周口市與駐馬店市交界處,據民俗學家考證在 今周口市商水縣固牆鎮、胡吉鎮一帶)被圍之後開始的。

才知道為啥貼對聯?原來與孔子在周口的一段特殊經歷有關

春秋末年,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學說被陳蔡人圍困了七天七夜,他們帶的乾糧吃完了,餓的頭昏眼花。這時,孔子把能言善辯的弟子子貢叫到跟前,囑咐他到一個名叫範丹的人那裡去借糧。

才知道為啥貼對聯?原來與孔子在周口的一段特殊經歷有關

這個範丹是個啥人呢?原來是天底下要飯人的總頭目,人稱範丹老祖。子貢找到範丹老祖,說明了來意,範丹想:“人們都說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很有學問,我不妨試一試。”他對子貢說:“我給你提個問題,若答得出,就借糧給你,若回答不出,你就回去。”子貢心想:“我孔門弟子,知識淵博,禮儀精通,名揚海內,豈能被要飯的難住,”便點頭答應了。範丹笑笑說:“好壞多少喜歡忙。你說句話,把這七個字包含進去表明一個意思,而又不失常理。”子貢聽後傻了眼,結巴了半天才說:“天上星多,月亮少。”範丹聽著不沾邊兒,把手一揮,要他去問老師再來回答。

子貢回來見了孔子,把範丹的話敘述了一遍。孔子說:“文字遊戲有何難哉,你去告訴他,天地間好人多,壞人少,借時喜歡還時忙。”範丹得到了圓滿的回答,就答應借糧。他讓手下人取出一筆帽米來,交給子貢。子貢見只借這麼一點點來,想問一問,又怕再出醜,只好捧著筆帽回去了。孔子與眾弟子餓得急不可耐,早燒開了一大鍋水,等著子貢借糧回來。子貢將筆帽裡的米全倒進鍋裡,竟煮了白花花的一大鍋米飯。

才知道為啥貼對聯?原來與孔子在周口的一段特殊經歷有關

幾天以後,陳蔡的人才給孔子放行。這時,範丹派人送來一張字條,上面寫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還我一筆帽米來。”孔子忙吩咐弟子們買米粒往那個筆帽裡裝,整整裝了三十石米,筆帽仍象空的一樣。孔子看很難還夠這一筆帽來,又急於去遊學,就想了個辦法,叫來人回去告訴範丹老祖,米債一時不能還清,留給後人慢慢去還。今後凡是門上貼對聯的人家,都是儒家弟子,要飯吃的即可前去討米。

事後,孔子又告訴天下所有的儒家弟子,每年臘月二十八貼對聯有要飯吃的上門,不能無禮拒之,要盡力施捨。這事兒,慢慢地形成了規矩,平民百姓過年時,也想借以討個吉利張貼起對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