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事实上,《三打》就是讲了这么一个简单的禅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为参禅的第一境界。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就是,看见山就认为是山,看见水就认为是水。唐僧肉眼凡胎,看到老太,就是老太,看到孩童,就是孩童,看到茅舍,就是茅舍。此时的他,在悟空看来,就是处在第一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为参禅的第二重境界。从字面意思来说,是已经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悟空,因为磨练而修炼出火眼金睛,看到老太,能看出是白骨精,看到孩童,能看出是小妖,看到茅屋,能看出是妖洞。自以为到了第二重境界,因此自视甚高,此时的他,一直称呼唐僧为小和尚,分明是看他不起。原著中,唐僧对孙悟空打死妖精,顶多说一句阿弥陀佛,倒也不多加责怪。可能作者的理念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打死活该。只是悟空打死了人就不行,非得把那紧箍咒翻来覆去的念上几十遍不可。《新三打》对原著这一理念,有了重大突破。当悟空第一次见到八戒和沙僧时,要把他们打死,理由是:它们是妖。唐僧只是反问了一句:你不也是妖吗?立即让悟空语塞胸闷。对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为参禅的第三重境界。这里说的是,对事物的认识,是螺旋性上升的,表面上看,好像是退回了原处,事实上,是否定之否定,更接近真理了。当孙悟空因为二打白骨精,被唐僧驱逐回花果山时,途中被观音截住,观音告诉他:“悟空,不要用你心中的对与错去衡量别人的错与对,你看到的是真相,而你师父看到的,却是心相。”不是唐僧分不出人和妖,而是在他的心中,人和妖没有什么分别,众生皆苦,一切可度。他不但要度人,也要度妖。人也有如云海国国王那样邪恶的人,妖也有如八戒一样善良的妖,那人和妖又有什么分别?是以唐僧宁愿舍了自己性命,也要度化千年之妖白骨精。唐三藏虽肉眼凡胎,但人魔无异,皆是众生。在他的眼里,看的是众生之心,并无分别。是以唐僧说:以前只是以为在人间度人即可,后来才知道,不光要度人,还要度妖。度极恶之人,必与之一起受苦。是以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电影也在唐僧愿意舍身成仁中,拿出佛祖割肉饲虎的勇气,在最高的悲悯中,升华了主题,也达到了电影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