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以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不惜自我閹割,也要當太監

明朝宣德皇帝時期,社會上有一個現象,就是人們爭著要進皇宮當太監。可是最後能夠進宮只是一部分,一大部分人被刷了下來。這些被刷下來的人回到家後不甘心,竟然自己給閹割了,有的成功進宮了,更多的人是白閹割了。這些人滿腔的憤懣,只能發洩到社會上,造成了不穩定,到了後來皇帝不得不發佈了一條命令,禁止自我閹割。由此可見,當時想當太監的人有多少。可這是為什麼呢?兩個字權力,因為太監掌握了當時明朝近一半的權力。

明朝宣德以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不惜自我閹割,也要當太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他為了集權,廢除了丞相制度,讓各部尚書直接對他自己負責。他經常通宵達旦的批閱奏章,也沒有感覺到累,而且是甘之如飴。到了朱棣當皇帝后,他經常外出領兵打仗,批閱奏章的時間就不夠,就建立了權力很小的幕僚班子就是內閣。到了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時期,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因為朱瞻基有一個小小的個人愛好。

明朝宣德以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不惜自我閹割,也要當太監

先說一下明朝的權力結構,權力最大當然是皇帝,他有著任何事件的最終決定權,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事情要能走到他那裡。明朝一封奏摺要順利執行,需要有兩道程序,一是“票擬”,就是奏章的起草,這是大臣的工作。奏章送到皇帝那裡,皇帝要批閱,就是“批紅”,“批紅”後才能頒佈全國。可全國那麼多事情,“批紅”是很累人的,而宣德皇帝有個小愛好,就是愛鬥蛐蛐,有了這個愛好,“批紅”工作就越來越馬虎,有時候連內容就不看,直接批了。

明朝宣德以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不惜自我閹割,也要當太監

皇帝迷上鬥蛐蛐,玩物喪志,引起天下人不滿。為了掩蓋過時,朱瞻基想到一個辦法,讓人代替自己批閱奏摺。跟皇帝接觸的人,只有文官、武將、嬪妃、太監,前三種人都不可能,他們會威脅自己的權力。算來算去,只有太監最合適,因為太監無根,只能依附皇帝。為了能讓太監幫助自己,1426年,宣德皇帝在皇宮內辦了內書堂,讓人教授太監們讀書認字,熟悉律法和算術。之後朱瞻基就讓自己信任的太監幫自己“批紅”,這職務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為了防止他大權獨攬,又將大印交給另一太監,這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又是另外一個太監擔任廠督,這三個人相互制衡,達到平衡。

明朝宣德以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不惜自我閹割,也要當太監

可這樣一來,太監權力大漲,因為太監們在朱棣時期有了集監視、抓捕、司法的東廠,現在又能讀書,甚至還能批閱奏章。太監們既有“武”的權力,又有了“文”的權力,他們是不是掌握了朝廷近一半的權力。這麼大的權力,是不是讓人著迷,而且還不用像讀書人那樣,寒窗苦讀、考科舉、千軍萬馬走獨木橋、還要在官場上苦熬。太監們只要討好皇帝,就有可能掌握天下一半的權力。因此,有那麼多人爭著當太監,也是不奇怪了。

明朝宣德以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不惜自我閹割,也要當太監

另外,原先朝廷的權力結構是皇帝和大臣,皇帝直面大臣,有個衝突只能皇帝自己面對。太監們崛起後,朝廷中有了第三方勢力。太監們和文臣相互看不順眼,相互鬥爭,而皇帝居中。形成了權力的三角結構,這就讓皇帝的位置穩固了許多,這也許是皇帝樂意看到的吧!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