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回家吃飯了?

文/陳明霞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住千里之外的異鄉,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的經典臺詞。

是呀!對於萬千漂泊在外的追夢人,故鄉的味道似乎並沒有被快餐式的飲食所沖淡,反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濃烈。

有一種味道,再樸實簡單不過,沒有複雜的食材,沒有特殊的調料,沒有出奇的技術,卻能在觸碰唇齒時,喚醒我靈魂深處的那份溫暖。

“霞兒,魚好啦,快來吃飯!”

“就來!”


你有多久沒回家吃飯了?

家鄉是心裡永遠的一幅畫


這段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念書的那個時代。我的外婆,每每在黃昏降臨時,總會乘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燒魚,親切地呼喚我洗手吃飯。“慢點吃,別卡刺兒啦!”看到我狼吞虎嚥的模樣,外婆總會格外提醒我,喊她一起吃時,她只會笑著搖搖頭:“看著你吃那麼香就足夠啦!”溫柔的語氣裡彷彿帶著絲絲甜味。

外婆來不及脫下圍兜,坐在一旁,撐著被歲月留下“痕跡”的腮幫子,靜靜端詳著眼前的“寶貝”,享受此時此刻的成就感,疲憊眼神裡透著的光芒,把整個屋子照得通亮。

說起外婆做的這道紅燒魚,那可是有講究的!待油鍋燒得通紅,便從陳年的缽缽中挖出一坨豬油放置其中,遇熱的豬油瞬間就會發出滋滋的響聲。“放入鍋中的魚,不要隨意翻動!待煎至金黃再換另一邊煎,這樣才外焦裡嫩。”這是我忍不住試手時,外婆對我的指導。再放入八角桂皮,滴幾滴醬油,加一匙剁辣椒,一勺水,收汁後便可裝盤享用啦。


你有多久沒回家吃飯了?

紅燒魚不僅寓意年年有餘


說起容易,做來難。屢屢試手,才發現,味道不再是那個味道。前兩年,外婆因為牙髓炎引起身體不適,住了一段時間的院,拔掉了大部分壞死的牙齒,加上年紀偏大,身體大不如從前,走路也變得不利索了,家中的“廚房”變成了她可望不可求的夢想。

“我呀...老了...以前回來還能給外甥做飯吃,現在...不利索啦...”外婆的自嘲中帶著許些辛酸。因為拔牙的關係,外婆說話變得緩慢不少,腮幫子的肉顯得更為鬆弛,原本的“櫻桃”小嘴也因此更為“秀氣”了。


你有多久沒回家吃飯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故鄉的小橋


“霞...兒,吃...魚...”看到春節放假回家的我,外婆開心得不得了,雙手盛著一碗魚顫巍巍地走出廚房,直直喊著我的名字,叫我吃魚。霎時間,喉嚨哽咽了,趕忙扶過外婆:“不是不讓您做飯嗎?這...萬一摔傷了怎麼辦?”“不擔心,不打緊…”屋子裡,熱氣騰飛中飄著的焦香味,把我的鼻子充斥得更酸了,含著淚花,分不清哪塊是魚,哪塊是辣椒,將這份久違的味道“一掃而光”,驕傲地昂著頭,望向我的外婆“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味道!”整個屋子洋溢著陣陣暖流。

後來的我,逐漸明白,一份味道,一種情懷,道不完故鄉的你對異鄉的我綿綿的“牽掛”,說不盡異鄉的我對故鄉的你滿滿的“思念”。因為這份魂牽夢繞的味道,保守那顆初心,記住遠行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