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聂政、荆轲、要离四人为何传诵千古?

参悟道者


我们对这四个人的最先了解应该是司马迁的刺客列传,首先来说说豫让他是春秋未期战国初期的人。

豫让的忠义精神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军政大权分别被智伯,赵襄子,魏斯,韩虔控制着,智伯想独揽晋国政权,企图灭了其它三家势力,结果三家势力联合灭亡了智伯,

豫让是智伯的门客,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几次刺杀赵襄子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豫让自毁容,以碳火改其声,在次刺杀赵襄子,结果,失败被俘。于是他就向赵襄子提出请求!他让赵强子把自己的衣袍给他,豫让把衣袍铺在地上用刀砍衣袍来表示尽忠,对于豫让来说,智伯对他有恩有情,所以他要以生命来报恩还情!豫让的忠义及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传颂。

荆轲刺秦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

燕太子感动荆轲刺秦王,其实单凭太子丹的说辞与富贵是很难打动荆轲刺秦的。荆轲之所以愿意刺杀秦王是因为太子丹尊重荆轲,给了他足够的重视与关怀!在此之前荆轲一直默默无闻的人,燕太子丹发现了荆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把他捧为上宾礼贤下士,感动了荆轲,随后荆轲刺秦失败被杀!秦王政下令攻燕最后灭亡燕国。荆轲为还太子的情,知恩图报,不惧艰难险阻,不避个人生死,视死如归的勇气,我觉得这是值得人们传颂的,我们把他们四个人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他们四个人身上有许多相同的地,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动乱的时局还能保持着一棵赤诚之心,实属难得可贵。


少颜翁


仔细算的话应该只有荆轲一人名传千古。其他的这几个只是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提到而已。这四大刺客只有荆轲一人刺杀失败,下场最惨。

但是刺客列传里关于荆轲的描写是最多的,也是最详细的。《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里面有一段话,就提到了除荆轲外的三个刺客。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因为荆轲的刺杀对象,秦始皇(千古一帝)。再加上一些影视剧的宣传,自然知名度超高。四大刺客名传千古,也有不少史记的功劳。

其中豫让列传中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店支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为后世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言。

四个刺客皆是正义之士,可能这就是被传颂千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枫欲静而风不止


考核期大家多指导。

第一,这些人和他们办的那些事其实并不能说流传千古,只有《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一些记载,正式之中记载并不多。

那就有人说了,记载并不多为啥还能在两千年多后还被人熟知呢。其实是源于你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里去接收的这个知识点,刺激?崇拜?还是鄙夷?可怜?总之人们常常对正史记不住啥东西,反而对这种野史轶事感兴趣,知道的多!

第二,“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些听起来浩浩然然,义气无双的诗句,彰显出中国古代侠士的光辉。

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系统,抛开其他不说,独立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支撑了他们的事迹为人们津津乐道。就像古代的大侠,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甚至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的名和事都能广为流传,体现了人们的病态心里。

第三,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真算传颂千古吗,适合这个词吗?大家对这几个人都很熟悉吗?貌似可能有人对他们几个认不全吧。

你的问题错误的引导了大家,其实我们大家熟知的也就荆轲,因为我记得貌似小学还是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这个课文,其他几个人如果不去看刺客列传很难熟悉。所以你这个问题先入为主,误导了大家。



以上是我自己的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