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公元200年以後各個漢王朝的建立,都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表明一種古老的思想:“漢”並未實際死亡,自己才是“漢”的真正繼承人。但是歷史學家卻必須有所選擇,傳統的中國歷史學家在寫到公元220年以後時期的時候,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三國時期的三種曆法。

因為歷史學家得選其中一個作為主要曆法作為參考,這就是要選其中的一個作為正統王朝,使之可以系年記事。歷史學家在這件事上並不是主觀武斷的;相反的,他所選擇的王朝和曆法都是他認為合法的,因此他就把另外兩個王朝宣佈非法的了。

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三國時期最重要的爭論就是:漢朝的天命是到底是曹丕還是劉備與孫權繼承了。顯然孫權繼承大漢正統這一可能性從未被承認過,因為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是人為孫吳是閏位。真正具有爭議的是曹丕與劉備,曹丕皇位屬於漢獻帝禪位所得,劉備本是漢皇室後裔。

在歷史學家習鑿齒的眼中,魏是漢的叛臣賊子,東漢真正的天命是蜀漢的劉備。蜀漢王朝滅亡以後,天命重新回到北方,即回到了滅亡魏國的晉朝身上。可能因為習鑿齒生活在晉朝,所以他認為晉王朝是漢的直接繼承者,中間並無任何過渡。

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北宋名家歐陽修則是用另一種觀點來解釋這一問題。他認為漢以後的三個王朝都不是大漢的正統繼承者,因為他們都沒有恢復大漢的疆土。歐陽修極力主張,真正的大漢天命在220年已經被完全切斷。當晉朝重新統一中國的時候,大漢的正統性就來到了晉朝的身上,當其分裂後,大漢的正統性便又消失。所以歐陽修是以能否完成一統作為是否繼承大漢的標準。

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與歐陽修同時代司馬光由於編寫了《資治通鑑》,所以他必須做出選擇。最終司馬光將魏國的歷法作為他的書寫依據,說明他將魏國視為正統。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司馬光認為正統的先決條件就是帝國的統一。在司馬光的眼中,只有漢、晉、隋是正統王朝,所有其他諸國僅僅是封建國家。這些封建列國都是一樣的,即他們不受命於天,但是那些接受合法王朝禪讓的封建國家比其他未接受禪讓者要更合法一些。由於這個緣故,司馬光選擇了魏國作為漢達的繼承者。

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宋代的朱熹對於司馬光的這一做法非常反對。朱熹以劉備的蜀漢王朝作為真正的天命繼承者。對於他來說,劉備的漢皇室血統壓倒曹丕自稱正統的一切妄想,所以朱熹寫的此段歷史就是引用了蜀漢的歷法。然而朱熹的做法也有缺陷,在蜀漢被魏國滅掉而東吳尚存的這段時間裡,他無法再引用蜀漢曆法了,所以他只能將這段歷史的引用做特殊處理。

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當東吳被滅亡以後,朱熹認為真正的天命降臨到了晉朝身上,所以他又重新啟用大號字來紀年。從這時起,真正的天命就一直伴隨著晉朝,在公元317年也隨著晉室南下。公元420年,晉室滅亡天命再度消失,直到589年隋朝建立天命再度降臨。朱熹認為,北方非漢族王朝均為非正統,所以東晉之後的南方諸國也不是正統。

關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爭論,兩漢精神的核心本質,大一統思想

從後世的爭論來看,曹丕顯然沒有處理好獻帝禪位的事情,幾乎所有人都相信獻帝遜位出於被逼無奈,所以曹丕的正統性很容易受到質疑。而劉備由於出生漢室,且一直打著光復漢室的旗幟,所以他的正統性即使千百年之後依然有大批人認同,其中就包括《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從歷史的爭論可以看出,大漢雖亡但是漢的精神確一直留存,而漢的精神核心就是中國的華夏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