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美中:大黃蟅蟲丸治早期肝硬化

張某,男性,49歲,機關幹部。1968年秋出現肝區疼痛不適,食慾減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發高燒,體溫達40℃,昏迷24小時,伴有嘔吐、抽搐等症狀,經駐京某醫院診斷為肝昏迷,搶救後轉入他院住院治療。


入院檢查:肝肋下4.5cm,血壓110/56mmHg,黃疸指數14單位,谷丙轉氨酶220單位。經治療,症狀緩解出院。一個月後,又因高熱昏迷、肝區疼痛、噁心、腹瀉入院治療。此後常常反覆發作,屢經中西醫藥治療無效。於1972年發現脾腫大,體有肝臭味,肝區疼痛,經某醫院檢査,確診為早期肝硬變。


1972年10月來診。脈數大,有澀象,面黧黑,舌邊尖紅,有瘀斑,目黃,脅痛。肝炎雖然多數由溼熱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種轉歸,或肝腎陰虛,或脾虛肝乘,或陰損及陽,或氣陰兩虛。當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溼熱之劑。此例病久入絡,結合舌邊尖紅、面黧黑、脅痛、肝硬、脈有澀象等,診為血瘀氣滯。處以大黃蟅蟲丸,日2丸,早晚各服1丸;並配合化瘀湯劑,每日一帖。


藥後體力漸增,疼痛漸減,藥病相符,遂依此法進退消息。計服蟅蟲丸240丸,化瘀湯180劑,其間間服柴芍六君子湯加當歸、瓦楞、橘葉。一年後肝脾已不能捫及,肝功能正常,面華神旺,噁心嘔吐消失,納佳食增,脅肋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癒,恢復工作。


【按】大黃蟅蟲丸系《金匱要略》方,主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歷來用治幹血癆證,《金匱》謂其能“緩中補虛”。其方以祛邪為主,用大黃、蟄蟲、乾漆、桃仁、水蛭、虻蟲、蠐螬等開破之藥,也用地黃、芍藥、甘草等濡養之品,故而既能祛瘀,又能生新。

尤在涇說:“此方潤以濡其幹,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而以地黃、芍藥、甘草和養其虛,攻血而仍滋夫血也。”是對此方藥理的精闢闡釋。程林說:“此條單指內有幹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飲食,或因房勞,皆令正氣內傷,血脈凝積,致有幹血積於中,而尪羸見於外也。血積則不能以濡肌膚,故肌膚甲錯;不能營於目,則兩目黯黑。與大黃蟄蟲丸以下幹血,則邪除正王矣,非大黃蟅蟲丸能緩中補虛也。”


釋其緩中補虛之理甚確。餘之體會,大黃蟄蟲丸通絡化瘀,攻血而又養血,不僅僅用於幹血癆證。肝為陰髒,職司藏血,肝炎病久入絡在血,早期硬化有血瘀體徵的,也可以用此法。瘀消結散,肝脾腫大可以逐漸縮小;瘀去新生,其症可以漸痊。張某一案可以啟迪人,治療早期肝硬化可用通絡化瘀一途。

本文摘自《嶽美中經方研究文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嶽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