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基层党建新变化」党建品牌从“一般化”到“质量好”

为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4个主题年实施以来,云南坚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突出特色抓党建,不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边疆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品牌从“一般化”向“质量好”转变,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打好“藏区党建”牌 助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走进迪庆州,路边的村寨里,不时有鲜红的国旗、党旗映入眼帘,如同走进了一幅漫长的画卷。近年来,迪庆州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维西县白济汛乡永安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该村基础设施滞后,村民收入较低。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扶贫工作者同各级党委、政府上下齐心,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永安村以合作社为载体,为农户提供“现金+饲料+劳资”的个性化入股选择,采取“贫困户自愿入+帮扶责任人帮入+分红资金复入”的方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股参与集体经济发展。

在脱贫攻坚中,维西县进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强化“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按照时间节点,确保剩余贫困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上半年全面达到脱贫标准。

迪庆州还建立了“新时代感恩教育”行动四级红旗宣讲队,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和先进典型等宣讲,筑牢藏区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种葡萄、养豪猪、住新房……在香格里拉市东旺乡胜利村阳都村民小组,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党员群众和村民自发组建了‘雪山雄鹰感恩连’,把感恩之情化为实际行动,为群众宣讲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帮扶困难群众,并积极做好村组人居环境提升和维护,倡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该村党支部书记倪建华说。

同时,迪庆州以打造藏区党建工作新品牌为目标,持续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和“党旗飘飘亮身份”行动。全州先后创建了50个“红旗党组织”,选树了200个“红旗党员家庭”“红旗党员标兵”,进一步丰富了迪庆党建内涵,为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凝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4年来,迪庆州采取主题年统筹、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办法,围绕特色主题教育、党建促脱贫攻坚、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积极补短板、抓规范,全面提升藏区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迪庆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打好“边疆党建”牌 守护国土安全促进边境发展

因云南边境线长,不少边境村寨与境外只有一水之隔,甚至一网之隔。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守护好国土安全、维护好边境群众的生活安宁非常重要。为此,云南相关州(市)紧紧围绕“守边固防、边稳民安”的要求,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探索开展警地共建之路。

与缅甸仅一江之隔的勐海县打洛村勐景莱村民小组,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曾面临较大的治安压力。2017年9月,勐景来景区有限公司党支部、打洛边防派出所党支部和勐景莱村民小组党支部结合边疆、民族、警企村(边防武警、企业、村)等特色,携手建立了“警企村”联合党支部。按照“基层支部一起建、组织生活一起过、规章制度一起研、群众工作一起做、平安口岸一起创、企业发展一起推、民生大事一起办”的思路,实现了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和边防联固的良好局面。

“在边境线上,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村民就是一名哨兵,现已形成党员、官兵、群众同心协力发展的局面。”云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云南以党建为引领,在边疆民族地区筑起了一条坚实的红色长廊,切实把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发展的坚强堡垒、维护稳定的坚固基石、抵御渗透的钢铁长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边境群众心中,“车头”就是党支部。在素有“极边乌龙茶第一村”之称的腾冲市明光镇自治社区,乌龙茶树是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说起村里乌龙茶产业的发展,村民都说:“多亏我们有个好支部。”产业发展之初,针对散户缺乏技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村党支部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等方式,让党员带头干、领着群众干。几年前,自治社区还专门成立了乌龙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员带头统一技术、制定质量标准,提高乌龙茶品质和抱团发展产业、闯市场的能力,助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年来,云南采取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调研、系统化考核、多元化创新等措施,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不断夯实党在边疆执政的组织基础。如今,走进边境地区,不论是国门口岸,还是民族山寨,处处都能看到党旗、国旗迎风飘扬。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边境线上“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好“党建+民族文化”牌 激发民族地区新活力

立足云南少数民族多的实际,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让党的精神在民族地区扎根,云南不断培育出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党建品牌。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的党员学历不高,部分老党员连汉语都听不懂。”云南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帮助党员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各地在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配备上都注重因地制宜,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采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宣讲小分队到我们村,在村史室里、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新旧生活对比,用一桩桩实事,用听得懂的话讲给我们听,我们更加感受到党的政策真是好,一定努力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耿马县贺派乡芒抗村村民刀玉红说。

临沧市结合实际,以市县宣讲团成员、乡镇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为骨干,组建佤语、傣语、苗语、拉祜语、布朗语、彝族俐侎语等少数民族语宣讲团和“火塘宣讲小分队”100多支,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围火塘、进地头、话家常,采取民族干部宣讲、民族语言讲解、民族文字阐释、民族节庆展示、民族文化体现的方式,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说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面对面地引导、心贴心地解答、实打实地点拨,让老百姓能听懂、能领会。

在边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云南还探索形成了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的“民族五用工作法”。同时,选聘“双语”党建信息员和有威望的党员,组建“流动党校”,用播放民族语言电教片等方式,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实效。

这些切实有效的做法,不断夯实了党在边疆执政的组织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云南网通讯员 杨旭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