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是去是留?成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1948年時局已經是可以說基本確定的最後階段,原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卻選擇離開大陸,去了寶島臺灣,這又是為何?這兩位可是當時著名的而且有權威性質的文學大佬,他們代表的是部分的知識分子,這選擇是對還是錯?他們究竟又有什麼難言之隱?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胡適我們都熟悉,那個帶著眼鏡,文質彬彬,儒雅氣質,怕老婆的男人,他為何要離開大陸?這一點我們得考量一下他的這一番言語,他說蘇俄,可以有面包,但沒有自由,美國有面包也有自由,而他們沒有面包也沒有自由。這一番言語無疑就可以看得出,胡適嚮往著自由,他不想走上蘇聯的道路,所以他選擇了中間。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當然,我們並不能以此言語過激,追求的信仰不一樣,道路肯定也不一樣,雖然胡適作為許多知識人物的代表,但不能用道德去綁架,何況胡適也沒有做出任何什麼。

而這時候就有人說了,季羨林對於胡適的選擇就看不慣了,於是口誅筆伐,說他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然這一言語確實有些過激,也都不符合實際情況,畢竟胡適也曾經常公開發文抨擊那個他追求的,據說因為此事還被逮捕,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得有些主觀意識上的思想。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至於梅貽琦為何要“攜手”胡適一起離開大陸?難道清華開的工資太少?當然不是,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恪盡職守31年之久,是清華歷史上任職校長時間最久的,他將他的半生都付諸給了清華,也是奠基清華有今天成就的重要人物,豈非可以用金錢衡量?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梅貽琦之所以會放下他半生的心血,也是為了這半生的心血,因為清華大學的大部分費用就是庚子賠款,梅貽琦是為了庚子賠款而不得不離開清華,離開大陸,如果不走,那這錢也就沒了,清華也就是一座空學府。之後梅貽琦拿到了那一筆錢,在臺灣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所以看得出兩位校長都是為了自己這一生的追求,選擇離開,其實說句實話,胡適和梅貽琦如果不是因為時局動盪,誰又會背井離鄉呢?而我們如今得知了真相,又是不是能夠給予一些理解,多一點體凉,畢竟換做是你,你又會如何抉擇而不被詬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