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對疫情的反思

清明,對疫情的反思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全國哀悼日。10點整,防空警報準時響起,響徹天際…

這次疫情的慘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最開始我們以為是國難,小心謹慎的待在家,囑咐親朋好友不要亂跑,要多洗手多消毒。

而今,病毒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擴散至全世界,全球感染人數累積100多萬例,死亡人數達5萬多人。新冠肺炎已然成為一場全球的重大災難。

現在這種狀況豈是各國政要在三個月前能預測到的?沒人希望形勢失控,可偏偏在無意識或有意識中進行放任,這種行為不得不令人深思。

每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及民生、經濟狀況不同,但通過此次疫情來看,其共同點是人民的安危其實不是掌握在醫院或醫生手中,而是政府手中。政府的態度、執行力、國家硬實力等因素決定了疫情之戰的進度成敗。

在這次疫情之中,我們看到了國家強大的號召力和民族團結的凝聚力,並以鐵腕和速戰速決的手段成功的縮短了疫情週期,也防止了因海外病例輸入繼而可能造成的二次擴散。

但是,我們也不能忘了是什麼“成就”了這次疫情的嚴重性,為何在有專業人士嚴肅的警示之下,疫情會得以如此大面積的蔓延?

反思是為了下次能夠在事件的開頭就進行嚴防死守,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運動式的救火,堆砌起不必要的犧牲。

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得不說這次疫情十分貼切的應驗了這句話。也許真是安樂太久,所以我們習慣性的忽視了潛在的風險。或者以以往的經驗而言,我們自覺幸運,覺得壞事怎麼都輪不到自己頭上,於是抱著僥倖心理行事。

一場疫情將一些不合時宜的體制內心態及冗繁程序暴露無遺。疫情過後,我覺得這個方面是需要重點反思的,那就是過於看重穩定和政績的心態。

穩定本無錯,但為了追求穩定無視和掩蓋問題無異於以權壓人。問題並不會因為無視和掩蓋而消失,它往往會愈演愈烈。顯現的方式就是對抗,隱性的方式就是失望和放棄。

世事的常態就是無常,談得上什麼穩定呢?無論政府還是個人都應該學會應對無常,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強壓問題。這也是政府人員為什麼要學習應急管理的原因,可惜大多數人是把它當做應付式的滅火措施學的,結果造成了行動及輿論上的被動。政府更應該多做前瞻性的工作來把握主動權,而不是被人跟在屁股後追問。

我們可以看到,在每次重大危機之後,人心的重建都是很難的。比如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它的餘波導致了無論這些年政府如何扶持國產奶粉企業,各種宣傳和闢謠,可至今為止依舊有很多人不信任國產奶粉質量,寧願繞道買進口品牌。

又如在應對上訪問題上,很多地方的做法就是“一刀切”,不管當事人的緣由是否正當,都是先截下來再說,問題解不解決也再說。維穩的對象是人,人心很脆弱,精力也十分有限,縷縷遭遇打擊就會敗下陣來。

那種放著安穩日子不過非要討個說法的人,除去一些精神不正常的和認知存在偏差的,大多數是因為無可奈何才會去“折騰”。可堵而不疏的做法等於是用冷水澆熄了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希望,這並不是行政為民所想,為民所需的正確姿態。

當維穩的對象換作了不按套路出牌的病毒,連細胞都算不上的它哪有什麼大腦和心呢?它只是一個勁的為求生存而放肆的繁衍、變異,不斷壯大它的家族。此時人為的掩蓋對它來說,只能起到反作用。

在病毒面前,人類不得不緊急聯盟起來,形成命運共同體,團結一致對抗病毒。可疫情過後呢?我們會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嗎?

我們應該明白我們之所以現在能夠悼念,是因為我們都是此次事件中的倖存者。如果繼續抱著僥倖的態度過活,那下一次指不定不會這麼幸運了。或者,我們的僥倖態度可能導致另一波人淪為新的不必要的犧牲品。

即使不是病毒,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對待,包括政府人員自己。我們需要政府的公權力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政府的權利,更是義務。

權力的位置光鮮照人,站在那兒的人是得能夠妥善解決實際問題的,且懷有對民生大眾的憐憫之心。

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值得紀念,願這樣的犧牲不再有。願這次疫情中痛失摯愛的人們帶著逝者的那份希望,堅強的活下去。

春天已至,逝者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