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二三事

我們初為人母初為人父,是否能做好家長沒到最終我們都無法判定到底有沒有當好家長,孩子到底有沒有因為父母的悉心培養成為合格的人才。因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是第一次扮演這個角色,我們需要在各自的領域裡揣摩角色,在相互的溝通中摩擦中逐步成長。而這個過程就是孩子自我素養和個人能力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約束、不斷完善的成長過程。這些成長可以透過生活中的點滴體現出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在這些成長中會有不同的體現和感悟。就我們自己的家庭,也有很多自己的成長故事,有好有壞但也許還有共鳴,不妨一同分享二三事。

我們的家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爺爺奶奶主要照顧家庭的飲食起居及環境衛生,我和他的爸爸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事就是孩子的培養。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一個先天優勢,就是家風的培養和責任感的養成。比如我們家旅遊,只要爺爺奶奶在家就必須全家一起缺一不可。如果老人對一些地方表示不感興趣或不想去,我們會重新調整甚至是取消旅遊,如果是孩子不想去,我們會先和他溝通原因,如果僅僅就是不想那麼我們會強制他執行,因為在這個家庭裡爺爺奶奶是放在首要位置的,我們首先要關心他們的想法和心情,對於孩子,我們雖然也會關注他的情緒但不會一味的將就。因為孩子不是家裡的小太陽不能以他為中心,我們尊重他的感受但更要培養他的孝心和責任感,甚至是要求他委曲求全。在這個家風的培養過程中,其實孩子也收穫了很多的幸福,他也會為這個家庭的和諧出力。比如今天他就囑咐我說,“媽媽,週六爺爺奶奶從老家回來了,週五咱們把屋子打掃一下吧,免得奶奶回來還得收拾屋子”。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透出了滿滿的孝心。

我的孩子吃飯一直不是什麼太大問題,也不挑食基本有什麼吃什麼。但有時候容易眼大肚子小,自己明明只能吃一碗但非要多加。有一次,我們帶他去吃自助餐,孩子由於新奇很多東西沒吃過,就給自己夾了不少東西,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盤子裡的菜吃不完了。這時他的爸爸對他沒有勸導也沒有像一般的家長把孩子的飯吃掉,而是對他採取了強制要求,“這些吃的都是你自己選的食物,自己選擇的食物含著眼淚也得吃完,你什麼時候吃完我們什麼時候走,晚上吃完晚上走,飯點關門咱們打包拿到家不睡覺也必須吃完“,最終孩子迫於父親的“威嚴”真的含著眼淚一粒米不剩的全部吃完了,而且從此再不剩飯。作為父母有時候因為疼愛孩子怕孩子撐著,就會幫孩子把剩飯吃掉,但這樣做並不能真正改變他的壞習慣。現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如果我們還按照老一輩的教育方式,給孩子講鋤禾日當午的大道理其實已經不太有用了,孩子可以用農耕機械化的理念來反饋你,因為他覺得不可信。你有一個道理他可以用十個理由反駁你,因此家長不得不學會思考講究方式方法,因地制宜的加以引導,甚至是強制要求,因為從小不立規矩大了就會破壞規則。

關於孩子的興趣班,相信每個父母都經歷過各種折磨。孩子感興趣的給他報了名但過段時間孩子沒興趣了就不去了;而孩子沒興趣的學習班由於對他學習有幫助還得千方百計的讓他上。我的孩子也同樣,他小時候愛運動喜歡足球,因此在他5歲我們就給他報了足球俱樂部,他一開始非常積極基本有課必上。但後來我們發現他有時遇到天冷或天熱就開始退縮了不想去了。這時作為父母也是各種心理鬥爭,一方面心疼孩子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孩子不能因為苦而退縮。如果給他講道理似乎也行不通,因為當時他只有5歲,給他說什麼鍛鍊身體增強體魄根本沒用。這個時候只能激發他的英雄氣概了。“如果你這次去踢球,那麼大風大雨都是你的手下敗將,因為你用你最好的武器——足球把他們打敗了,那麼以後你遇到什麼天氣都不會怕的”。這招還真挺管用,現在他不但不怕惡劣天氣,並且開始享受足球熱愛足球了,最關鍵的一點是遇到困難不退縮學會了面對學會了堅持,如果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都不能做到堅持,那麼以後還有成百上千個不感興趣的事不得不做,那遇到時該如何面對呢。

上興趣班其實也有慘痛的經歷,孩子上小學前為了提高他的英語能力,給他報了一個英語興趣班。由於內容主要以玩和聊天為主,我沒有經過孩子同意就擅自給他報了名。結果孩子去了三次沒有一次進門,最後一次我和孩子站在興趣班門口展開了一個多小時的口水拉鋸戰,最後我妥協了。這樣的決定有兩個原因,首先,我沒有經過他同意擅自要求,我的錯誤在先;其次,如果這個時候不及時妥協,孩子未來學英語可能都會有牴觸心理,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他的學前英語班以我的妥協告終。自此我認為他將與英語班無緣了,但在他二年級一次英語考試後發生了轉機。那次他的英語考試只考了75分,我覺得他心裡很不爽因此沒有說他讓他自我消化,沒想到他自己經過“思過”,最後走過來淡淡對我說,”媽,你不是想讓我報英語班嗎,給我報吧,讓你滿意“。我知道以他的性格這樣說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他自己。這個事也讓我感悟到,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的自我成長,只有他自己意識到不足才能真正接受改變,而且一旦接受就會變成自己的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