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已開,留給蘇寧的時間不多了。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鄭瑞龍
迎來30歲的蘇寧,難免需要面對步入中國零售業的“中年危機”。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感慨:“2018年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這句話放在2020年的蘇寧身上很合適。
作為家電行業的巨頭,蘇寧去年全渠道銷售規模佔比約23%,位居第一。而國內家電市場銷售規模卻整體下滑了2.2%,其中線下銷售規模同比降低5.8%。今年疫情期間,格力董明珠表示:2月、3月空調銷售幾乎為零,兩個月就虧200億。而美的高管30%工資暫停發放,供應商的日子不好過,也預示蘇寧的主營業務收入慘淡。
零售賽道上,老大哥蘇寧雖然有高客單價的家電優勢,並擴張到百貨商超等快消品類。但是“曾經不是一個量級”的京東,在銷售額和市值上已經甩了蘇寧幾條街;老對手國美,近期獲得擁有6億用戶、“萬億俱樂部”的拼多多輸血,明年大佬黃光裕又將回歸,虎視眈眈;5年前就結盟站隊的阿里,眼下兩者的關係卻變得微妙 。
企業經營中,蘇寧把戰線拉得太長,物流整合進度遲緩,也讓它的多元化擴張面臨投資者的質疑。2020年開局就如此難熬,蘇寧十餘年的雄起會走向拐點?資本浪潮洶湧,友商明爭暗鬥,蘇寧的籌碼還夠用嗎?
01卸下直營“包袱”,加速去家電化
馬雲提出新零售後,蘇寧創始人張近東就發明了“智慧零售”概念,近幾年的投資動作也都是圍繞零售展開,主要是線上的商品品類擴充,和線下的各業態店面佈局。
服務品類的轉型升級,讓蘇寧及時跳出家電這一窠臼。在連續幾年研發投入增速40%左右的刺激下,美妝、生鮮百貨類快消品的比重上升,2019年單一品類營收佔比躍居第二,僅次於通訊產品。線上非電器品類商戶佔比提升至86%,活躍度較高。
從家電擴張到全品類,表明蘇寧產品結構的優化。借高頻快消品帶動客單價較高的家電、3C數碼產品銷售,2019年商品交易規模達到3787億,同比增長12.5%,其中線上交易規模2388億,佔比63%,同比增長15%。另外,註冊會員數達到5.6億,年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20.5%。
線上平臺的調整,讓蘇寧在應對危機時,選擇餘地更多。這次疫情導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0%,但是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約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今年3月份,蘇寧依託推客、小程序等,線上訂單同比增長3倍,到家業務貢獻率增幅明顯。
線上商品品類的突破,是蘇寧拿到手裡的籌碼。但是線下投入的收成卻良莠不齊,導致2019年商品銷售額增速,同比下滑接近30%。
2019年蘇寧收購了37家萬達百貨及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四季度家樂福營收900萬,實現扭虧為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蘇寧線下賦能有效。不過運營效率的積弊在短期內壓縮了盈利空間,與煥發“第二春”的永輝超市相比,仍有差距。
蘇寧直營店和加盟店的數量變化,在2019年大相徑庭。直營店從2368家變成833家,一下砍掉三分之二。零售加盟店則增加一倍以上,變成4586家,按照規劃2021年要達到12000家。
蘇寧直營門店的銳減,意味著它將“拋棄”重直營路線,弱化了固有的壁壘,但也解放了部分現金流,尤其遭遇疫情後,2019年丟掉包袱無疑是最幸運的決定,否則門店租金、櫃員等運營成本,就可能讓蘇寧痛不欲生。
而零售雲加盟店的獲客成本、運營費用由加盟商承擔,蘇寧只負責供應鏈和物流支持,這些方面又是其本來就在投入的方向。目前主打下沉市場的加盟店,收入貢獻佔比較低,但隨著後端供應鏈打通,應該會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當品牌變成直營引導、加盟為主的門店模式後,也更像一個電商零售平臺。
另外,因股權內部轉讓,被剝離報表的蘇寧小店項目,原本是蘇寧重點投入幾十億孵化的社區新零售業態,結果卻沒有帶來銷售額和利潤的正向增長。相比入局較早的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蘇寧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一是近幾年風口下的門店投資,導致線下商超、便利店整體數量和流量觸達天花板,到店客流增長疲乏且轉化率不高。蘇寧錯估了線下市場承載力,帶來部分“門店泡沫”,壞賬和後遺症拖累明顯。
二是短期內依賴大規模投資,刺激營收不現實。僅一年,蘇寧小店就從個位數暴增4000多家,後端倉儲、供應鏈需要時間來打通,在此之前,小店釋放的效率、利用率和數量不成正比。觸底反彈尚沒有數據能夠佐證。
疫情加劇了門店的窘境。用戶不敢花錢,大家電非剛需,又涉及安裝售後,消費拉動很困難。蘇寧披露,今年一季度預計虧損4~6億。在這種壓力下,蘇寧剝離虧損項目,避免戰線拉得過長,也是一種補救措施。
02底盤重組,鉅虧陣痛
蘇寧的商品交易規模已經落後於淘寶天貓、京東和拼多多。市場競爭中,淘寶天貓有先發優勢;京東自營形成平臺流量,開放物流、金融給第三方;拼多多靠著低價拼購和百億補貼,裂變式增長。而蘇寧的能力體現在哪兒?
張近東在談到蘇寧變革方向的時候,有過一番論述,其中提到:蘇寧的產業互聯網邏輯,是供應鏈的能力和物流服務的基礎設施。
截至2019年,蘇寧物流擁有倉儲及相關配套面積1210萬㎡,快遞網點25881個,已在44個城市投入運營57個物流基地。這些門店之外的“底盤能力”正影響著零售模式的成敗,尤其是在中大件物流及後服務能力上,能為蘇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為了實現對供應鏈和物流的掌控,蘇寧走的也是和京東一樣自營的路子。但兩者之間在倉儲和配送端又有些不同。蘇寧以輕資產模式運營,重在倉儲、幹線,大件配送為主;京東以重資產模式運營,服務對象以C端為主,小件配送效率較高。
由於錯過電商發展的紅利期,眼下蘇寧物流投資承壓較大。2019年營收為33億,虧損10億,重金收購的子公司天天快遞營收為21億,虧損達18億。整個物流營收佔比只有1.8%,雖然不能以物流虧損斷定電商業務的發展,但效益產出上,蘇寧物流的利用率還待提高。
出於降低運營成本的考慮,蘇寧將部分倉儲出售給物流地產基金,盤活存量資產,加快了資金的循環。同時,2019年第三方商品交易規模803億,同比增長37%,小件快遞隨著第三方滲透率提升也會有增長。這也將增強蘇寧服務B端客戶的能力,像阿里零售通、京東新通路和中商惠民網一樣,擴大營收基本面。
疫情把人、貨、場的距離隔開,聯結各端的供應鏈變得更重要,同時暴露出那些虛弱乏力的商業模式和捉襟見肘的資產負債表。而
少數大公司將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份額,數據顯示,一季度電子商務服務投資增長40%,主要流向頭部品牌。隨著基礎供應鏈建設和產品結構調整,蘇寧能夠降低中間成本,提高全渠道同產品的盈利能力;線上商品優惠活動更受關注,容易吸引用戶消費;快速響應和高效運轉的內生動力,也會優化供需匹配度和採購生產配送的合理調度。
通過後端供應鏈和物流,恢復門店營收增長這是有可能的。從動手的角度,資本不不應該流到別的地方,要加快進度,至於多長時間才能實現根本上的轉變,在接下來的復甦週期三到五年,可能是蘇寧轉換和過渡的關鍵期,而且對於和阿里之間關係變化,或許也將發生。
03“拼美”聯盟,激發“阿蘇”進攻?
阿里的體量越來越大,市值幾乎是蘇寧的50多倍,淘寶天貓的銷售額也是蘇寧難以超越的大山,但是蘇寧一直不甘心只以“阿里馬仔”的形象存在,張近東有更大的野心——上位,成為零售市場的一極。
張近東高調宣佈過蘇寧2020年的目標:交易額達到4萬億、線下門店達到2萬家,全渠道高於互聯網轉型期兩倍增速。
一個目標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著它與所有利益方的共同訴求是否相安無憂,否則口號喊得再響,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尤其,對於“綁定”在阿里陣營的蘇寧,它想重新上位,不得不考慮二股東阿里的態度,畢竟淘寶天貓和蘇寧的零售業務同樣存在競爭。
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曾公開表示:“阿里投資蘇寧並不意味著雙方沒有競爭,在合作上是求同存異......在某些產生利益衝突方面保持各自合作距離。”事實上,合作只侷限在物流資源、流量互換和第三方採購領域。
阿里與蘇寧結盟,最初的目的是打擊京東。在騰訊入股京東後,阿里更需要防止被競爭對手形成鉗制之勢。另外,阿里想要構建綜合品類的大零售,有著大量優質家電供應商和線下大件物流的蘇寧,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板塊。隨著直播電商、外貿電商帶來新增量,在C2M模式下,蘇寧或許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蘇寧和阿里有著深層次利益互換的可能,為蘇寧實現在“智慧零售”時代上位,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是這兩年,蘇寧主動向騰訊示好,賣掉部分阿里股票,套現150多億,又讓兩者之間的關係受到外界猜疑。
張近東在談到產業互聯網邏輯時,認為騰訊更多是從數據這個基礎層面去做的,它給你提供一個小程序平臺,零售業務以你為主。阿里則線上的流量、客戶是它的,線下的執行,企業、商品是你的。對於想幹一番大事、造極上位的蘇寧,阿里給的自主權或許小了。
此外,大樹底下不長草,阿里的內部機制也在不斷同化、削弱蘇寧,蘇寧平臺的獨立屬性和發展空間受到壓縮。這些因素的持續作用下,不由得蘇寧不生出別的心思。
騰訊曾向蘇寧拋出過橄欖枝,但張近東不願讓人控股蘇寧,當場回絕了。管中窺豹,即便阿里不援手,有野心、要面子的張近東,在蘇寧上位這個目標上不會妥協。哪怕要付出平臺的沉沒成本,也要置換籌碼。
2020年,可以作為一條界線。表面上零售市場格局可能並無重大的動盪,但是對蘇寧的未來卻有它特別重要之處。如果蘇寧無法作出積極的創造,那麼它的尷尬位置將是不可逆的,或許會進入中長期衰退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