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牆上題了首詞,犯了寫詞忌諱卻被今人捧為神作,入選課本

提起詞中之龍辛棄疾,大家會想到哪句詞?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式的絕美,還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式的悲壯?辛棄疾平生共有600多首詞作,經典確實是太多了。作為一個辛棄疾的鐵桿粉絲,筆者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都會想起陸游當年評價他的一句話: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辛棄疾在牆上題了首詞,犯了寫詞忌諱卻被今人捧為神作,入選課本

是的,明明是個文武雙全的將才,結果卻只能半輩子罷閒在家,以填詞為樂。他的苦,有過同樣經歷的陸放翁是明白的;他的痛,讀過他的詞作的我們,也應該懂得。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棄疾題寫在牆上的一首詞,名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這首詞寫於他被彈劾賦閒期間,此時的他心中自有千般愁苦,卻不知向誰訴說。於是在遊覽博山時,他一時興趣便在路邊的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詞。讓我們來讀一讀:

辛棄疾在牆上題了首詞,犯了寫詞忌諱卻被今人捧為神作,入選課本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詞問世後,其實古人並不識貨。大家翻開古籍就會發現,古代極少有名家提到這首詞。古人不識貨,但這首詞卻被今人捧為了神作,詞中“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等句,都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而且,教育學家們還將此文收錄進了中學語文課本,可見對它的推崇。

辛棄疾在牆上題了首詞,犯了寫詞忌諱卻被今人捧為神作,入選課本

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事實上,這首詞是很有水平的。從結構上來看,全詞圍繞著“愁”字展開,把年少時的愁和如今的愁進行對比,年少時的無愁卻偏要強說愁,如今的有愁卻欲語還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股愁情被寫得淋漓盡致。從遣詞來看,為了讓全詞更加朗朗上口,通篇無一高級字眼,讀來明白如話,這也是它能入選課本的原因。

但古人為何就會如此不識貨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首詞確實犯了寫詞的忌諱。大家可以參考李清照的《詞論》、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就會發現古人對一首好詞的評判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寫詞忌諱太過直白,辛棄疾的這個“愁”,正常應該是要寄情於景的,這才是正常的寫法。但辛棄疾的詞一來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且中間不加任何景物的渲染,這是古人不太能接受的。

辛棄疾在牆上題了首詞,犯了寫詞忌諱卻被今人捧為神作,入選課本

大家可以參照一下秦觀、晏殊等人的作品,他們都是名家十分推崇的詞家。比如秦觀寫愁,他會寫成“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和“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它會用細雨、飛花、江水等來寄託愁苦。晏殊寫愁,則是寫成“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這樣的寫法,才是當時主流的寫法,這也是當年李清照的詞作能風靡的原因,因為她最擅長的是以白描寫法來寫景,然後借景抒情。

辛棄疾在牆上題了首詞,犯了寫詞忌諱卻被今人捧為神作,入選課本

辛棄疾之所以會這樣寫愁,不外乎兩個原因:首先,這顯然是一首即興之作,要不然也不會題寫在牆上,當時他只是想一吐為快,並沒有多想;其次,辛棄疾的詞風本來就是能豪放能婉約的,這首詞言愁的風格看似是婉約風,卻仍不失灑脫之氣,所以婉約情詞的那一套其實並不適合他。

今人的喜好,本來就和古人不一樣,所以其實談不上誰對誰錯。但這首詞能流傳至今,確實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