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昨天是清明節(4月4日),也是全國人民為新冠肺炎逝去同胞哀悼的日子。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上午10點,香媽帶著Kelly一起默哀。


時鐘停擺,音樂聲靜默,祖國上空,國旗降半。


默哀結束後,Kelly忽然問我:“媽媽,什麼是死亡?我們為什麼要默哀?”


我告訴她:“默哀是在悼念,也是在銘記,為了銘記逝去的英雄,我們只是默哀了3分鐘,裡頭卻藏了太多人的一生。”


Kelly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對於我們來說,今天是一個沉痛、嚴肅且值得銘記的日子;


而對於孩子來說,汽車的鳴笛聲、家門的警報聲...今天似乎是個好奇的日子。


到底該如何抓住孩子的這份好奇,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死亡。


今天決定好好和大家聊聊這件事兒。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三種死亡教育方式,千萬不要學!


1、去了天堂,那是個很美的地方

父母認為死亡這件事對孩子來說還太殘酷時,就會將它說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會讓寶寶對死亡產生嚮往。

正確做法:

你可以為孩子保留一個美好的幻想。

但前提是孩子可以正確的理解死亡,一切關於死亡的美好構築,都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之上。


2、只是走了,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朋友家的小寶,因為住同一層樓的老奶奶去世了就不停追問,朋友告訴小寶說:

奶奶去了很遠的地方。

但小寶卻覺得對自己很親切的奶奶沒有告訴他就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患得患失中,經常追著爸爸媽媽問:

“你們也會去很遠的地方玩嗎?”

“你們今天下班會回來嗎?”

“你們會不要我嗎?”

正確做法:

這樣的回答會讓小孩子產生被拋棄感和不安全感,如果是親人故去還會加劇這種感覺。

死亡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分別的形式,比起欺騙,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說再見。


3、只是睡著了,而且要睡很久很久……

這種答案是很多孩子噩夢的來源,一部分寶寶會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件事,對睡覺產生懼怕;還有一部分寶寶會因此而看輕死亡。


正確做法:

寶寶應該要明白死亡是比睡著了要嚴重很多的。

在死亡帶來的所有影響中,過度看重和漠視死亡都是不可取的,死亡的意義本應該是讓人更加珍惜生命。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死亡教育”應該何時開始

什麼是合適的時機?

在生活中,寶寶們通常會和喜寶小象一樣,在發現自己的寵物不動了,或者小花小樹枯萎了的時候,開始提出關於生命的問題,這就是“死亡教育”最好的時機。


此外,清明節帶孩子去參加葬禮時,他們往往會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產生疑問,當提出關於生死的問題時,也是“死亡教育”的好時機。


不同年齡的孩子應該如何引導?

死亡教育應該是一個分階段的、持續的過程:


✦3歲以下的兒童:


對“死亡”沒有概念,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通常會誤以為分離就是消失,即成人所理解的死亡。


方法:這個階段寶寶不需要理解死亡,父母只需幫助寶寶理解分離,並將“分離”的概念和“死亡”剝離開。

比如將寶寶心愛的玩具藏起來,再從他面前拿出來,讓他慢慢明白看不到的東西不等於消失。


✦3-5歲的兒童:


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可以粗淺的思考和判斷死亡。但更多時候,他們是通過父母的表現和語言中感知到這是一件讓人“不開心”的事情。


方法:當寶寶問起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可以比喻化的做出解釋,比如——小汽車壞了,就是死了。

此外,如果父母在面對死亡時表現出過分悲傷,甚至是一蹶不振的態度,就會給寶寶埋下隱患。


✦5-9歲的兒童:


已經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理解,比如他們會認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對另一個世界充滿探知和想象。


提示:“死亡教育”在這個階段要從兩方面著手:


1.和“生命教育”聯繫起來,提醒孩子認識到死亡的危險性,培養安全意識,珍惜生命。


2.驅除對死亡的焦慮、恐懼。


方法:藉助繪本、電影,鼓勵孩子發問。通過閱讀死亡題材的繪本,引導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並解答;關於生命題材的動畫影片可以更好的幫助寶寶理解“生與死”的含義。


我們可以給孩子看一些比較優秀的死亡題材繪本,比如: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18年熱映的《尋夢環遊記》不知大家都帶孩子去看了嗎?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不得不說,這部動畫電影很走心,它用溫暖的基調呈現了我們不知道的死亡世界的樣子,讓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死亡教育可以這麼美好。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9歲以上的兒童:


基本能正視死亡,並主動的對死亡產生不同的情緒。


方法:這個年齡的孩子面對死亡時,需要父母足夠的身體、情緒呵護、引導孩子在閱讀、音樂、繪畫、運動、宣洩、調節自己的情緒。


另外,平時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瞭解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坦然的告訴他們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這對於正確面對生離死別是非常有好處的。


無論處於什麼年齡段,死去的昆蟲、枯萎的植物、家裡寵物的死亡等等,這些屬於自然界的生物都在經歷著生老病死。



“死亡教育”本質就是讓孩子對自然中的循環往復產生一個充分的認識,瞭解到死亡是不可逆轉的,讓孩子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跟孩子一起直面死亡,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死亡不是終結,遺忘才是。

只要還有愛,就沒有遺憾。


如果害怕死亡,那就讓我們去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