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 点击收听 ▾

20200421古人的夜晚(中).mp38:19

来自未来作家报

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在上一期节目中,我已经说过了古人在平日的夜晚所做的一些雅事,这一次,我继续来和大家讲讲古人在节日的夜晚,又会做哪些事呢?

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元宵节

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说起跟夜晚有关的节日,最有名的是元宵节和中秋节。古人把夜称为宵,而元宵节自带宵字,当然是和夜晚有关。在这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无论是帝都京城,还是其他州府,乡野小镇,处处张灯结彩,巨大的灯楼、灯柱、灯树、灯轮,满眼的热烈喜庆。夜是金吾不禁之夜,人是乐而忘归之人,百姓们纷纷从家中出来,走在大街上,赏明月、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看舞龙、论杂耍、买百货,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或者平民百姓的小家碧玉,都会趁着这个机会出门,看看能不能遇到喜欢的人。当然也有在去年的元宵夜遇到过,期盼着今年的这个夜晚还能再遇到的。

然而,在没有电话、手机随时可以联系的古代,想要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再相遇,这种概率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小到让人落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替天下所有无法重逢的相爱之人说出了心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眼前的火树银花,耳边的欢声笑语,却无法消除心底的那一份忧伤和怅惘,只为物是人已非,深情难再续。

跟无法重逢的忧伤相比,同样是元宵之夜,同样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烈欢腾,有人经过千百回苦苦寻觅之后,蓦然回首,看到心爱的人原来是在灯火零落的清冷角落等待着他,这一刻,所有的等待和寻觅有了答案,心中的焦急和失落,瞬间化为云烟,这一份巨大的惊喜,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所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后,就不用再往下写了,给人留下美好的想像,再也难以忘记词中这位卓尔不群、甘居清冷的可爱少女。


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中秋节

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刚刚我提到了元宵节赏明月,不过,所有人都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提到赏月,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在中秋节的晚上吃月饼,分水果,走亲访友,互赠糕点,还会燃灯以助月色,满城的灯火流光溢彩,规模不亚于元宵节。

虽然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民间就有了中秋赏月的活动,但是一直到宋代,中秋节才被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把中国人对于中秋节的理解诠释得淋漓尽致。时空的永恒,高洁的情操,远方的思念,幸福的团圆……一轮明月,寄托了多少人们美好的憧憬和理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份幻想。冷冷的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一直照到楼阁中迟迟不能入睡的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夜月圆而人不能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不过,诗人毕竟乐观而旷达,不会为暂时的离别而长久地忧伤,最终他为普天下所有饱受离别之苦的人,送上了一份最美好的祝福,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最好诠释。

而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相上下的另一句名诗,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我们也许记不起这整首诗来,但是每当中秋佳节,我们要向远方的亲人、朋友致以最真挚的问候时,一定可以脱出而出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千多年来,这句诗陪伴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度过了一个个中秋佳节。

古人的夜晚(中) | 毕有话说

浩瀚无际的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你我虽然远隔天涯,在这一刻却沐浴着同一轮明月的光华。想念而不能相见,只能怨恨我们之间的距离太远,那就把烛光灭了吧,我披上衣服走出房间,去看看遍地的清辉。夜已很深,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只感觉露水已经悄悄沾湿了我的衣裳。我想把这满手的月光送给你,可是也只能是这样想想而已。还是回去继续睡觉吧,也许在梦中,我可以与你相聚在一起。这样的夜,这样的月,遥远的距离,深切的思念。寂寞,美好,温暖,读了这样的诗,真是值得我们放下眼前的苟且,去向往美好的远方,去追寻千年以前的那一轮明月,去陶醉在那个诗意的夜里。

这一期节目,毕老师就讲到这里,在下一期节目中,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在古代的夜晚,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在勤学,在劳动,在守卫自己的国家,他们都在为生活而努力,为信念而奋斗。咱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