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來自康復患者血漿的病毒“剋星”

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來自康復患者血漿的病毒“剋星”

在新冠肺炎暴發初期,沒有特效藥成為許多人“談冠色變”的重要原因。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近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等科研攻關進展情況引發各界關注,其中,血漿療法和特異性人免疫球蛋白再次被“劃重點”。

“在2月份,我們發出了‘千人獻漿救千人’的號召,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採集了超過2000份恢復期血漿,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超過了700例,顯示出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

而“血清(血漿)療法”的升級版——免疫球蛋白也被提及:目前已研發出靜注(靜脈注射)的新冠肺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用於患者的臨床救治以及高危人群的被動免疫保護。

那麼,康復患者血漿與免疫球蛋白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古老的“血清療法”為何在此次抗疫期間成為有力武器?後期為何還要開展免疫球蛋白的應急攻關?科技日報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藥科大學張娟教授。

血清療法可抗病毒 但治療針對性較粗放

1901年,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次頒發,來自德國的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獲此殊榮。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委員會的教授們對貝林的貢獻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應用上的貢獻,開闢了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途徑,也因此使得醫生手中有了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上世紀20年代,僅美國每年就有13000—15000人因白喉而死亡。

貝林與同事在實驗中發現,將患過白喉但康復的小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小鼠體內後,新感染白喉的小鼠竟然也能保持健康狀態。

這就意味著,康復小鼠的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他們為此激動不已,並將這種物質命名為“抗毒素”。

1890年,貝林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這在醫學上稱為“抗毒素的被動免疫”。

在抗生素尚未問世前,該療法一度被應用於炭疽熱、天花、腦膜炎和一些讓人類束手無策的疾病治療。但隨著疫苗和抗生素的出現,抗毒血清除了對少數病毒(如蛇毒、狂犬病)的專項治療外,大多退出了臨床一線。

但是,隨著既無疫苗又無特效藥的致命性病毒出現,傳統的血清治療思路又重新被應用到臨床。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病人接受“血清療法”,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因此有網友喊話稱,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前提下,血清療法是一味“神藥”,呼籲積極推廣。

但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則“潑下冷水”——拋開諸多隱患不說,想要用康復患者血漿治療疾病,甚至幫助全國人民抵抗病毒,“恐怕抽乾了他們的血,也是難以實現的”。

“血清療法實際是利用康復病人血漿中的抗體去中和病毒,但是有的血漿抗體多,有的抗體少,每個人的抗體在種類上及中和病毒的能力上也不一樣,治療的針對性比較粗放。”張娟告訴記者。

兩種療法同門同宗 免疫球蛋白中和病毒能力更強

經過深入研究,科學家已逐漸釐清人體免疫機制,並形成兩種治療路徑: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主動免疫就是常見的疫苗,而被動免疫則包括天然被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張娟表示,母體的抗體經胎盤或乳汁傳給胎兒,就是天然被動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清獲得免疫力則屬於人工被動免疫。

作為“血清療法”的升級版,免疫球蛋白其實與血清療法同門同宗,它們都來自於康復患者的血漿,也同樣屬於人工被動免疫療法。不同的是,免疫球蛋白是通過生物工程方法將體內B細胞產生的抗體提取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臨床常用的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屬於“廣譜防禦”。但是,從新冠康復病人的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與新冠病人血清相比,具有更高的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以及更高的特異性。此類免疫球蛋白做成注射劑後,還須滿足藥品的嚴格要求,具備較高的純度和中和病毒的能力。

而另外一類免疫球蛋白則是特異性的,比如乙肝免疫球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只針對單一疾病的病原體。

但無論是哪一種免疫球蛋白,都是短時的被動免疫,療效不會持久。

許多人可能還記得,去年初國內某企業 “靜注人免疫球蛋白”曾被曝出艾滋病抗體陽性的新聞。

2019年1月,國家藥監局也發佈過《關於修訂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和凍幹靜注人免疫球蛋白說明書的公告(2019年第1號)》,公告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安全提醒,就是在說明書上加警示語:因原料來自人血,雖然對原料血漿進行了相關病原體的篩查,並在生產工藝中加入了去除和滅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論上仍存在傳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體的潛在風險,臨床使用時應權衡利弊。

經過多次實驗檢測,最後證實該批次的藥品並無質量問題,但是關於免疫球蛋白是是非非的討論卻沒有停止,這或許與免疫球蛋白的來源與使用方式存在密切聯繫。

免疫是一把雙刃劍 不能當對抗感染的萬能神藥

許多人不知道,免疫反應並非絕對安全,免疫系統一旦啟動,不僅會殺傷病毒細菌等外來有害物,也可能傷及自身。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患者出現的炎症因子風暴就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有關。”張娟說,當人體感染了病毒後,機體還沒來得及產生抗體,這時候產生很多炎症因子,人體免疫系統就會被激活,並猛烈攻擊炎症因子所在的身體組織,造成呼吸衰竭等臨床重症。

張娟認為,每個人的免疫反應不一樣,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很大的蛋白質,對機體來說也是一種外源物質,免疫系統對待外源物質很有可能會產生應激反應,所以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的病人不必使用免疫球蛋白。

目前在臨床上,存在像抗菌藥物一樣的濫用現象,許多人把靜注免疫球蛋白當成抗感染、提高免疫力的萬能神藥,對一些感染患者動輒給予靜注免疫球蛋白治療。

張娟指出,臨床常用的靜脈用免疫球蛋白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讓人體被動提升免疫力,但不具有治療的針對性,寄希望於靜脈用免疫球蛋白進行病原治療是不現實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專家分析,為了避免出現免疫球蛋白的濫用或不當反應,此次科技部在應急攻關中,著重強調了“特異性”。

孫燕榮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這個產品源自康復者血漿,含有高純度、高效價的中和抗體,研製成功後可用於患者的臨床救治以及高危人群的被動免疫保護。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