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看臺】汪曉洋 | 命懸有恩

1947年9月,天氣微涼,秋風呼嘯。

城郊激戰

新四軍江北大隊偵探連連長趙春秋帶著通訊員小程沿竹港湖區潛入縣城西郊執行任務。被敵軍發現,一路追殺,命懸一線。追兵連喊帶追,趙、程危機四伏......。

追至城東十餘里界字墩處,“砰”一聲槍響,趙連長左臂被流彈擊中受傷。通訊員小程慌忙去扶他,並拔出手槍連連還擊敵人。趙連長則迅速扎住傷口,並低聲命令小程:“不可戀戰,立即轉移”。

【小說看臺】汪曉洋 | 命懸有恩

二人乘著夜色潛入路北馬衛山密林之中......。

身後,敵人追兵和喊叫聲、槍聲漸漸拉遠了距離,而天巳漆黑。二人觀察到有一條通往安徽省皖口鎮羊腸小道。兩人相互鼓勵、彼此手拉手在黑暗中摸路匍匐前行。

風起,飢餓和寒意漸漸來襲。

“我們怎麼辦?”小程問。

趙連長:“這裡情況我們都不熟悉,必須想辦法儘快解決肚子問題。”

“這附近我們沒有關係戶,也不能冒險進村......,萬一再被敵人發現情況更復雜了”。小程說。

“只有翻過界子墩,進入皖口鎮”,趙連長沉默片刻:“在那兒有一個鄉紳是我當年的中學老師。人很賢達,也很開明。可以救我們”。

二人一路勞頓,又餓又疲,摸爬滾打,異常艱辛來到了皖口鎮。天巳快接近拂曉,輕輕敲門,悄無聲息,又敲,屋有動靜。

許久,屋裡有人問:“誰”?趙:“我”。“你是誰”?“帥二生”。這是趙連長學生時代的名字。

老先生終於回答:“知道了.......”。終於開了半扇門。

二人敏捷快速潛入!

皖口養傷

簡單地說明了前因後果。黃老先生聽得手腳發抖......。“如果黃老不便收留我們,就請給我們一口乾糧,我們再尋他處”。趙連長十分誠懇地說。

黃老先生聽到這兒,終於弄明白了來意。當即拍胸保證:“放心。別說住上個三天五天,半個月都沒有問題”。

隨即命家人生火做飯。知道當年這個學生愛抽菸,還弄了幾盒紙菸......,“傷我看了,沒傷骨頭,調養幾天就好”。老先生學過骨傷科,弄點藥自然也不難。

二十餘天后。趙春秋和小程決定離開黃家去南京,尋找華東地區黨組織。臨行,二人再三再四感激先生救命之恩.....。黃老先生言:我已六十有五,老矣老矣。你是我最得意的學生之一,還有林貴棲。你們當是有大志奪乾坤的人。望努力救中華而出水火矣。

【小說看臺】汪曉洋 | 命懸有恩

別時容易見時難......。真乃東風無力百花殘。些許傷感,彼此珍惜。

四百多天後。我劉、鄧大軍一路高歌,奮勇前進,所向披靡,劍指長江。一切形勢向好發展,到處是勝利的紅旗和歌聲......。至1949年十月一日,新中國正式宣告成立!鄧小平感嘆:大軍捷報盡開顏。

槍下留人

1950年初春。

擔任田州地委書記的趙春秋從省城開會回來,剛跳下吉普車,便有哨兵上前報告:“有一個小孩,安徽皖口鎮人,求見,說是不見不走。”

誰家小孩?到湖北找我幹嗎?而且不見不走?趙春秋腦子一連串問號......?

“叫他來見我。”

小孩又瘦又髒,19歲。進來後卟嗵一下跪了起來:“我是黃老先生最小的兒子,一路上討飯,走了三天三夜......,我爹被當地土改工作隊抓起來了,聽說上報縣裡準備槍決。沒有辦法,我只好按父親說的,求求你救一命”。

趙大驚!立即電告皖口鎮:“槍下留人”!

【小說看臺】汪曉洋 | 命懸有恩

秘書立馬轉身拍電報去了......,望著秘書遠去的身影。老趙迅速撥通通訊員小程電話。

小程巳任青安市軍管會幹部教導隊隊長,接到長途電話後二話不說,火速趕至皖口鎮。

指示:“此人押我軍管會處理。若有人問及,就說是趙春秋和我的意思.....”。 畢竟這是土改工作,政策性極強。黃老先生另一個學生林貴棲從南京打來長途電話:“先進入調查階段,待後酌情處理,不得亂捕亂殺”。 (特事特辦)!

經過半年零20天的調查後正式結論:“黃老先生一直從教,無血債。雖擔任偽鄉長一年半,民憤不大,為人豁達,口碑尚可,且多次掩護革命者,但也反對國共之間內戰,言論不妥,按民主人士處理,還是給出路政策,從事鄉村教育,調整到皖南教書為宜”。

十二年後,趙任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中央委員。林貴棲任副省長、省委常委。小程(巳是老程)任省軍區副參謀長兼軍區辦公室主任。

黃老先生安得晚年平靜逝世。

時間走到1977年。趙春秋同志老革命家身份病逝。林貴棲同志則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死。當年通訊員小程因受彭德懷“反黨集團”事件牽連於1962年投湖自殺。

小說中所有的人物最終都為自己的命運劃上了各有特色的句號。

而故鄉的人民依然記得他們。

【小說看臺】汪曉洋 | 命懸有恩

作者簡介:汪曉洋,黃梅縣城關鎮人,公共衛生專業藥品高級技師,中專學歷,有小說、散文、詩歌、素描作品先後在《遼寧日報》《人民公安報》《工人日報》和《青春》文藝月刊,鄉土文學《黃梅文史哲》平臺上發表;喜交友、性爽朗、愛郊遊戶外活動;在本縣衛生系統退休。

本期責任編輯:李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