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情报保密工作怎么做的?可参考下

头两天看古装电视剧看的津津有味,男主角在练兵时候打出“风林火山”这个口号,然后光环上身大发其威,后来又在动漫中频频看到这个词,这个“枫林火山”到底是个啥?

原来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中的名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意思也不难理解——一支理想的军队,就应该做到进攻时要像风和火一样迅疾,防守时要像树林和大山一样整齐和稳定。后来,日本战国时期的一方诸侯武田信玄把“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印在自己的军旗上。几百年后又通过影视剧和动漫作品变得广为人知。不过,这段话后面还有两句——“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说的就不仅仅是战争上的事了,要做到“难知如阴”,除了临场战术意义上的隐蔽之外,对己方信息的保密是更为重要的环节。

这个道理,自从有战争以来,就为天下的兵家所懂的,毕竟不懂的都被灭了,《孙子兵法·用间》中总结:“事莫密于间”、“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道理不难懂,不过应该以怎样的具体措施来落地,那办法可老多啦。

相传在中国周朝,就出现了“阴符”和“阴书”两种保密方法。所谓阴符,就是事先制作一些长度不同的竹片,然后约定好每个长度的竹片代表的内容,比如,三寸表示溃败,四寸表示将领阵亡,五寸表示请求增援,六寸表示坚守……一尺表示全歼敌军等等。这种“阴符”无文字,无图案,只有前方少数将领和后方指挥人员了解含义,即使传令兵被俘或叛变,敌人也搞不懂几张长短不一的竹片到底代表了什么。

(保密君:就像现在打麻将出老千,摸耳朵要万字、抠鼻子要饼字、挠下吧要条字一个意思。)

阴符保密性肯定不错,不过能传达的信息也有限,要是战场有超出事先预料的情况,阴符也就表达不了。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又出现了“阴书”,即把信息以明文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然后将竹简或木简随机分为三份,由三名传令兵各执一份分别送达。收件人收齐后,再把三份“阴书”拼合起来,完整内容就出现了。这种“阴书”能传递更为复杂的信息,即使某一信使被敌方抓住,敌方也得不到完整的情报。

“阴书”兼顾了保密性和灵活性,但也同时也是为了灵活性而降低了保密性,因为如果其中一份落入敌手,虽然信息不全,但敌人也可以猜到一二,总归是有隐患。到了宋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了升级版的阴符——字验。这种方法见于宋代军事类书《武经总要》,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先收集军事中常用的40个短语,然后给每个短语分别编码,比如:1.请弓;2.请箭;3.请刀;……38.士卒病;39.都将病;40.战小胜。将领带兵出发前,后方指挥机关同这位将领约定用一首四十字的五言律诗作为密钥,并发给将领一本有40个短语编码顺序的密码本,编码顺序可变化,不同的编码顺序可形成若干不同的密码本。

如以《咏史》这首诗为密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假如需要补充箭矢,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箭”的编码是“2”,诗中第2个字是“家”字,于是,将领就把“家”字写入一件无关机密的普通信件中,在“家”字盖上印章。后方在收到信件后,查出“家”字在诗中的顺序是第2个字,再对照密码本上的编码译出“请箭”的信息,然后就可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了。这种办法非常巧妙,由于信件无关机密,即使关信人叛变或被被俘,均不能从中解读出有用的信息,盖了印章的字更是会使人不明就里,保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南宋还出现了密写的先进技术。据《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公元1126年,开封被金军围困之时,宋钦宗“以矾书为诏”。因为“以矾书帛,入水方见”,只有把布帛浸入水中,隐藏其上的字迹才会显露出来,金人不知道此术,也就无从知道情报的内容了。除此之外,还有譬如将情报写于丝绸或纸张上,然后搓成圆球用蜡裹住藏在信使身上或将其吞入腹中传递,这种保密性传递方法一直沿用至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