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具有“硬漢”標籤的美國實力派演員、導演兼製片人,其於1995年執導並主演的影片《廊橋遺夢》可謂是這位電影大師別具一格的代表作。

原著小說與影片同名,是這二十年來美國最暢銷的邂逅類愛情故事。而在電影上映後,《廊橋遺夢》更是掀起了所謂的“廊橋”熱,並且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時光荏苒,歷經二十餘載,關於這部經典愛情電影的討論從未停止……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邂逅愛情的廊橋與迴歸責任的十字路口

古往今來,橋似乎都是發生愛情的特定場所,《魂斷藍橋》中的羅伊與馬拉邂逅於倫敦滑鐵盧大橋,家喻戶曉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素貞於西湖斷橋上相遇……這些浪漫悽美的愛情故事,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在影片中,廊橋這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地方,出現了多次。

從最初男女主角在這座橋上擦出愛情的火花,到他們的感情再度升溫直至定情的那一刻,廊橋都是作為二人愛情的媒介出現。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故事始於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一輛外地來的卡車駛進了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家門口,一位風度翩翩的攝影師悄然走入這位樸實的家庭婦女的視線。影片之後借用流暢的敘述和細節的勾勒,呈現了這段水到渠成的愛情故事。

在羅伯特的車上,他躬身拿煙的手觸碰到了她穿著裙子裸露出的大腿,她的心開始顫抖,為這來自外面世界的新鮮感。同他的交談讓她感到非常的愉快,在那座夏日暑氣氤氳的廊橋上,她突然不知為何開了一個“這花有毒”的玩笑,讓他不知所措地丟掉了手裡本來打算送給她的花,她開懷大笑,捂著臉,笑得奔放又含蓄,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可以說,羅伯特的到來喚醒了已經凋零的弗朗西斯卡,她回想起了她的少女時代,那時她夢想的東西並非眼前的柴米油鹽和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而這些事,她除了剛認識的羅伯特,無法像周圍任何人傾訴。影片通過羅伯特與弗朗西斯卡的一段交談,向我們勾勒出一個困於現實,被歲月磨滅理想,對生活失去盼頭的家庭婦女的形象。羅伯特不僅是她感情的寄託,更是她追求理想的出口,她渴望被人傾聽。

如果說橋是象徵愛情開始的地方,那麼雨中的十字路口,便代表著弗朗西斯卡在責任與愛情之間的艱難掙扎。與羅伯特分開之後的幾天時間裡,她那因為激情而重新煥發的活力又悄然消失,面對一如往日的枯燥生活,那四天的熱烈纏綿就像一場夢境,而直到與羅伯特再次相遇,思念又如潮水般襲來,潤溼了她的眼眶。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大雨下的十字路口,弗朗西斯卡透過車窗,看到對面的羅伯特立在雨中,對她溫柔地笑著。電影的特寫鏡頭在兩人之間不斷切換,悲傷的配樂是愛而不得的註解。而當她看到羅伯特將她送的十字項鍊掛在車上,請求她和他一起離開時,特寫鏡頭又轉到那個開與不開的車門把手上,她的內心受著煎熬。直至羅伯特的車開走,弗朗西斯卡都沒有打開那道門,在愛情與責任面前,她選擇了後者。

前人所刻畫的愛情故事中,有許多這樣愛而不得的故事。有野心但卻出身平凡的女子,將未來寄託於婚姻,弗朗西斯卡信了美國大兵許下的諾言,同他結了婚,試圖改變命運,卻不曾想到會是這般生活。她雖然已經被歲月磨平了稜角,內心深處卻有著意大利女郎不羈的靈魂。為了家庭與責任,她放棄了錯過或許就無法再擁有的愛情與機會,其實同羅伯特的這段邂逅,即使或走或留,都不一定能譜寫出好的結局。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故事的處理手法既迎合大眾又呈現出一種理性的思考,影片借用羅伯特的口吻表明:“有的人一生只能遇見一次,有的人甚至沒法遇到。這樣確切的愛,一輩子只有一次。”因為這是一生只能遇到一次的愛情,所以珍貴,因為有缺憾,所以美麗。遺憾的愛情往往比有始有終來得更讓人唏噓。

情景與心境的美妙融合

所謂愛情電影,一旦提到,便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那如畫的風景、美妙的愛情與撩撥心絃的悸動心理。世界上每年出產的愛情影片那麼多,被奉為經典的卻鳳毛麟角,在這段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構造起來的廊橋愛情中,除去其本身具有爭議性的故事設定之外,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恰到好處的運鏡對於這部經典愛情電影的誕生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要描寫出愛情的細膩與這部作品主題的深刻性並非易事,電影在廣範圍取景的同時,又從特寫鏡頭中窺見匠心。在故事產生戲劇性轉折之前,羅伯特與弗朗西斯卡的愛情似乎都籠罩在夏日的燥熱氛圍與令人意亂情迷的配樂中,廊橋上細碎而熱辣的陽光、夜間沉靜而清爽的風以及威廉·葉芝的詩歌裡描寫的“銀蘋果”一般的月亮,都使人沉醉。電影慣用的蒙太奇手法和剪輯流暢的畫面語言也使得這兩人的感情呈現出一種如膠似漆又委婉抗拒的狀態。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如果弗朗西斯卡當初選擇了跟隨羅伯特離開,故事很可能會流於俗套,也不會有後來大雨中那經典的一幕戲。正因為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堅守家庭責任,本身只流於表面的愛情故事便又昇華到對人性的探討的高度。

從影片前面埋下的伏筆也不難看出弗朗西斯卡並非一般的市井婦女,她熟讀葉芝的詩,她渴望和外界溝通,她也曾有過少女的夢想。羅伯特的出現,使得這個只能將理想埋葬在過去的女人又重新找到了自我,他理解她的痛苦,她渴望通過他找到理想的出口。正是這種與心靈相交的愛情,才會讓後面的戲劇衝突顯得更加深刻。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除了大氛圍的烘托,影片出色的細節刻畫也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體。夏天的溫度似乎使得體內的荷爾蒙也不斷分泌,在微妙的觸碰和情感的刺激之下,弗朗西斯卡產生了對於羅伯特肉體的渴望。這種渴望是作為一個情感已經沉寂太久的中年婦女的覺醒,她意識到自己已近乾涸的身體又湧起了滾滾熱流。

影片僅通過幾個特寫鏡頭就將這種熱烈又拘束的情感表現得很到位。例如,在羅伯特兩次淋浴時,鏡頭都特寫了羅伯特那結實而充滿誘惑力的脊背;在弗朗西斯卡躺在浴缸時,她一遍又一遍撫摸著自己的嘴唇,幻想著與羅伯特的愛情;在兩人共舞時,那種情到深處卻又因為道德感的約束而想吻卻不能吻的狀態。若說愛情是心靈的碰撞和觸電,那麼性愛便是靈與肉的結合。靈肉交融使得這段感情更加刻骨銘心。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羅伯特去世後,在寄給弗朗西斯卡的信裡寫道:“你的氣息,你夏天一般的味道,你緊貼我身上的皮膚的手感還有在我愛著你時你說悄悄話的聲音,我樣樣都記得。”四天的感情,要用整個餘生來懷念。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無疑都是忠誠的,哪怕在遇到真正的愛情時,早已不再年輕。種種細節,更闡述了這段愛情的可貴。

故事劇情共出現了幾次大的轉折,除去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分別,還有羅伯特的去世以及弗朗西斯卡的子女們看法的改觀。當孩子們都成人離家,丈夫也去世後,弗朗西斯卡曾嘗試去找過羅伯特,卻沒想等來的是一箱遺物,這樣生離死別的痛,讓頭髮早已斑白的弗朗西斯卡再次痛哭流涕。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另一條平行敘事線中,身為子女的邁克爾和卡洛琳發現了羅伯特的照片和他留給母親的遺產。起初子女們覺得荒謬且不理解的事,在讀過母親的日記後,一切的謎團都解開了,一切的偏見也都釋然了。若非這段為人所不齒的婚外戀如此令人動容,或許兒女們也不會被打動,無法對母親的掙扎與痛苦感同身受。

本來人到中年,遭遇婚姻危機的邁克爾和卡洛琳,在瞭解到母親的故事後,決定和自己的愛人和解,發誓要更好地生活。遵照遺囑,弗朗西斯卡的骨灰最終也被撒在了羅斯曼大橋上。她作為一位母親和妻子,是成功的,在責任面前,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將自己的生命完整地奉獻給了家庭。當她的骨灰飄向遠方時,這被家庭束縛的一生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這部影片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在於它本身娓娓動人的愛情故事,還在於它擁有不同於一般愛情電影的深度。在婚外戀故事包裹著的內核下,是對人性和道德的探討。影片一經上映即引發的轟動,不得不說是順應時代的產物。

直至今天,仍有人在對這個故事加以剖析,也足以說明,這樣的主題和矛盾其實貫穿著現代社會的始終。愛情與麵包,理想與現實,無數人曾提出過質疑,卻無人能給出真正的答案。舉凡經典之作,必定能引發人的深度思考,給人以啟迪。即便塵封二十餘年,這部具有開創性題材的電影仍在歲月的洗禮中熠熠生輝。

豆瓣8.7!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