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文/史永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这是一副对联,一般见于关帝庙。孔夫子即孔子,世称“文圣”;关夫子即关公,世称“武圣”,所以尊称:“万世两夫子”。众所周知,孔子修订《春秋》,而在三国中,关羽喜读《春秋》,手不释卷。所以不妨点上一支烟,挑灯清夜品《春秋》吧!上古观象授时,见草木荣枯而知有春秋,遂以“春秋”指称年岁。但因一部书而命名一个时代,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也只有一部《春秋》能有如此殊荣了吧。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春秋》是孔子根据已有的《鲁春秋》修订而来。据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后就把这部编年史定名“春秋”。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如果说《春秋》是粗笔勾勒,那么“春秋三传”便是工笔细描。只不过《左传》是写实派,重在补充史料,详述史实;而《公羊传》和《穀梁传》是写意派,重在阐发微言大义。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左传》与《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在乱世风云中的风情雅致。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据载《春秋》辍笔于“西狩获麟”, 相传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鲁哀公领着他的大臣们围猎选择的地点是大野南部,通过轰赶野兽,突然惊扰了一只神兽,也就是麟。这只神兽被惊扰之后仓皇逃窜,众人见到一只从来没见过的神兽,感到非常的好奇,于是在后面拼命的追赶。其中孙叔氏之车子鉏商的马跑得较快,面对麟射了一箭,麟中箭后继续向西奔跑,最终麟因为负伤被车子鉏商一班人马围住捕获,众人赶到一起讨论,也不能确定兽为何物。后来请来了孔子鉴定,乃麟也,天下第一仁兽!孔子看到麒麟负伤惊魂未定的样子心中万分悲痛,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仁者爱天下所有的生命,悲怜之情难以言表,就建议鲁哀公将麒麟带回去疗伤。不想麒麟因惊吓过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葬在今巨野县麒麟镇,现在麒麟镇还有麒麟冢。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当令千古后,麟阁著奇勋”。想必晚年孔子的心情也许也是五味杂陈吧?周游列国,传道受业,历经坎坷,著书立说;但礼崩乐坏,儒道未行,仁政未张,就连他的衣钵传人颜回也猝尔早逝,怎不令他老人家黯然神伤?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相传孔子降生之时,有麟吐玉书而来,岂料临终之前,又见麟死,冥冥中似有天意,于是亲笔写下一首《获麟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春秋》也因此之故,又被称为《麟经》。这首歌虽然是孔子为麟而唱,也许也是为他自己而唱,更是为他寄托实现理想而唱吧。

正所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润泽万物,花开如海;

岁月不居,春秋千古。

万世两夫子,千古一春秋— —再读《中国文学史》有感之四


  • 本文版权所有,旨在分享;图自网络,涉侵即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