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業體制內辭職創業小結

這篇文章是能源行業體制內辭職後的一些思考,這個體制主要包括電網、發電、工程、設備製造、能源主管部門等這些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

我本人1998年畢業進入國網浙江電力公司,先後從事通信工程、IT運維、信息系統建設運維、節能服務、企業經營管理等崗位,辭職前是國網公司最低領導崗位:比最近食堂裡的豬肉還常見的副科級。

2017年1月正式辭職,加入前同事(也是體制內辭職)的創業團隊——杭州數元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從事電力雲平臺及企業用電數字化服務業務。

創業這三年左右,見過各種體制內出來的兄弟姐妹,既有上一輪電改就辭職下海,混跡商海多年的老江湖,也有趁著售電大潮剛辭職的新青年,各自經歷著各自的酸甜苦辣。

這裡結合我見到的,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經歷,做個階段性小結。

一、辭職原因的分析

體制內辭職,各種原因都有,絕大多數也不是單一原因,概略總結大致分為幾種:

1、職場天花板。遇到職業發展天花板,上面沒人,不會來事,上不去;遭遇組織架構調整,位置沒有了,遂萌生辭職想法;被放到一個不合適的崗位上,不肯妥協。

2、體制外市場化吸引。由於電改市場化,新的市場主體出現,有新的業務機會,甚至遇到高薪挖人。

3、文化理念衝突。被層層考核壓的喘不過氣的;因為和領導意見不一致被穿小鞋的;有能力沒背景累死累活忍不了的。

4、其他。有出來做代理人更好尋租的;有因為舉報而內部處理後,主動辭職的。這類不在本文的寫作範圍內。

體制內辭職很少是單純經濟原因的,體制內待遇有高有低,但是混飯吃還是可以的。

二、辭職準備過程

體制內辭職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我覺得很少有人真的是衝冠一怒扔飯碗的,畢竟體制內的工作來之不易,而且多數辭職的人是上有老下有小,都是慎重考慮的結果。

就我個人而言經歷幾個階段,包括心理準備和業務準備。

1、動念頭。因為某件事可能動了辭職的念想,把“大不了老子不幹了”當作某種心理宣洩出口。離真正的辭職還很遠,我大概間隔了兩三年吧。

2、找機會。動了心思,就會關注各種市場相關的信息,看看和本職工作有關的的一些公司。其實最好的一個測試方法就是把自己簡歷掛到人才網站上去,看看有沒有HR給你打電話。通過這個渠道還能瞭解什麼樣的企業和行業對你有興趣。當然也有很多是體制內工作時積累的客戶關係,被挖角或者找機會跳槽。

3、瞭解行業市場。體制內由於專業的阻隔,對真正的市場和客戶可能比較陌生,電網行業,除了一線的客戶經理,客服經理對客戶還算熟悉,其他專業都不直接接觸市場。所以多參加展會論壇,多和行業相關企業與客戶交流是很重要的。最核心的是要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市場的身份來思考你能幹啥,你想幹啥。

4、找方向和落地機會。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找到適合的市場化定位和位置。下篇結合創業過程再說。

5、資源準備。要出來必須有點資源。人脈,市場,技術。必須有一到兩項是能拿得出手的。而且市場喜歡T型人才,就是一豎加一橫,一豎就是你要有一項核心深度專業能力,一橫就是你要有一定的高維度,跨專業的視角和商業思考。電網企業大公司的毛病就是專業性很強,一豎可能有,但是跨專業一橫的思考,連接技術和商業的東西不多。出來要有“產品經理”的思維。

三、辭職去處

總體來說,電網企業員工辭職創業主要去處,按照不同的分類如下:

1、電力產業鏈環節。電網去發電企業,比如新能源領域,去售電公司,去工程企業,去民營設計院,去諮詢機構等。這是大的環節方向。

2、去不同性質的企業。比如去民營上市公司,去中小民營企業,去其他國有企業,去混合所有制公司。

3、去相關專業的領域

。比如國有設計院去民營設計院,電網設備檢修專業去民營安裝公司,電力營銷口的去售電公司。

4、自己拉團隊創業的。比如我,還有一些原來從事技術工作的員工。

5、做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電網辭職去保險行業的,也有。

6、其他的。有考研的、去大專院校當老師的、有考公務員的,以前還有的辭職考研讀完博再回電網公司找個好崗位的。

四、辭職的過程

其實體制內辭職不難,我辭職的時候單位只是象徵性的挽留,有級別的話,很多人都巴不得你走。我還沒辦完辭職手續,我的辦公室早就有人預約了,國企麼,一個蘿蔔一個坑,是吧。

沒簽保密協議,我這個級別也沒啥國網公司機密。

具體手續也很簡單,五險一金直接停了,人事發個通知。然後自己找下家續吧。實在找不到過渡的,萬能的淘寶都可以找代繳的公司。現在體制內辭職手續很簡單。

對我這種自己創業的就難得多,比如投資過程還沒辦完的話,需要自己處理一些事情,我大概有半年沒拿工資,開公司的房租都是自己拿錢墊。

五、辭職後需要面對的

1、心態。體制內多數是甲方,不少還是有點小權的領導,原來都是別人求你的(當然我不是),現在你頭上的甲方光環很快就消失了,這時候如果還是一種“端著”的心態,甚至還是“花別人錢幹自己的事”的心態,是很要命的,民營企業可不是給你講故事花錢的,也不是請你來當領導的,是要真刀實槍的在市場裡拼業績的。我見過辭職以後還很端著的大小領導,凡事講排場,只花錢不掙錢,最後很多都讓投資方或者民企很頭疼。這種甲方到乙方的心理轉換與建設過程很重要,決定了是否能快速進入角色。我辭職前在省公司三產,所以是甲方里的乙方,一直也沒拿自己當過甲方,基本上不需要心理建設。

2、收入和風險。民企的錢不是那麼好拿的。某民企能源上市公司要求新入職的高管拿獎金按市值買自己公司股份,有些高薪挖來的國企員工一看到手的根本不是原來承諾的高薪,還要自己掏錢買股票,選擇走人。

民企老闆要你的產出,可以忍受你一段時間的過渡,我理解一般的規律是,你的產出(營收)至少要四倍於你的到手工資,也就是若你到手10萬塊,那你至少要能給老闆帶來40萬的銷售額(在一般的利潤水平下),老闆才算不虧。而且需要你每年具備持續賺錢能力。

3、真正的能力與業務考驗。體制內喜歡玩高大上,各種燒錢不用太考慮利潤。但是體制外,民企首先考慮生存,上市公司固然可以短期靠題材炒股價,中長期老闆還是要看PE值的,高大上沒用,能不能短期帶來效益才是核心,而且很多民企老闆在現在這種經濟形勢下,心態越是短期化,一兩年之內如果拿不出成績,就請你走人,原有的這套玩法是很難適應的,真正考驗一個人的能力。

4、企業文化理念與價值觀。我見過非常有能力的國企團隊,到一家民營企業,老闆股票市場講了故事,解套了股份割了韭菜,但是老闆根本沒想過認真做新業務,這個團隊看似拿了一兩年高薪,但是後面因為理念價值觀各方面,最後分道揚鑣。

電網企業有不講理的一面,但是也有規範和講理的一面,有各種人際關係糾紛,但是很多手段還是剋制的。有些民企,哪怕是上市公司,權力鬥爭烈度一點不亞於體制內,而且可能骨子裡還帶著草創時期的那種江湖野性,裡面文化的衝突可能比國企更嚴重。

當然體制內辭職去民企的確是一個去處,畢竟90%的專業人才在體制內,民企需要國企的精英。我見過一個地市公司的副科級,去民企上市公司的二級子公司當副總的。電網處級去上市公司當副總、總經理的也有。

但是必須用結婚的眼光去慎重選擇,看三觀,企業文化,企業的水平和業務模式是否匹配。

我辭職前接觸過不下三家上市公司,有的給的職位不低,薪水翻幾倍,甚至有電網的前員工去了再勸我一起去。但是經過和HR,副總,老總董事長的數輪接觸,發現不是我的菜,要麼理念不一致,要麼喊著轉型卻缺乏戰略決心,要麼企業能力和野心完全配不上的。某家上市公司二級子公司,最後勸我過去的那位電網員工自己也呆不住跳槽了。

最重要的思考是,體制內的工作,對於你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個平臺。人家尊重你,不一定是尊重你個人,而是尊重你背後金光閃閃的國企招牌,你個人對這個招牌的亮度貢獻很小。

離開了這個平臺,未來靠的是你真功夫,你是否具備了離開這個平臺獨立生存發展的能力,這個事情你在體制內可以思考,但是最終需要到市場的風浪裡去實踐檢驗。

體制內個人能力是逐漸退化的,尤其是集權程度越高的單位,越不需要你個人能力很強。體制外,那就是國足踢世界盃,水平怎麼樣上場十分鐘就知道了。最可怕的是,體制外不太會有喘息的機會,必須不斷提升,對於已經有惰性的體制內人士來說,這是多重挑戰。

本文轉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