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氣候這張“牌”——寧夏氣象局創新工作室發展側記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文燕

2019年末,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林水財輕工工會委員會下發文件,正式命名 “孫銀川氣候資源開發與利用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為自治區勞動模範與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

對自治區級創新工作室的創建,氣候中心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孫銀川感到“很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創新工作室成員大多是自治區氣候中心的骨幹力量,他們立足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刻苦鑽研,努力打好氣候這張“牌”,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論證機場選址 出臺首個指南

著眼於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和技術研發,近年來,孫銀川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了寧夏5項機場工程氣候論證工作,出臺國內第一個適用於幹線、支線、通勤、通用機場的《機場工程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指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成果納入《中國氣象百科全書》。

機場作為重要的工程建設項目,在設計之初要考慮無線電干擾、氣候條件、工程造價等多項因素。“我們要做的是從氣候角度出發,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氣象站資料,對預選場址進行氣候可行性綜合評估和科學論證,這其中不能有任何偏差。”孫銀川說。

2014年初,寧夏籌建紅寺堡羅山通用機場,自治區氣候中心承擔了機場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孫銀川帶領團隊多次到幾個預選場址進行現場踏勘,經過反覆研究,最終選取了位於紅寺堡以北、以西、以南的吳忠、中寧、韋州三個氣象站的10年的觀測資料作對比,制定了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2015年4月,紅寺堡羅山通用機場建設項目獲自治區發改委批覆。紅寺堡區時任區長徐軍和民航參與評審的專家都表示,如果沒有氣象部門嚴謹細緻的氣候可行性評估報告,項目就不可能順利通過評審。

在該技術的支持下,福建、大連等氣象部門先後完成了福州竹岐直升機場和大連新機場等機場工程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工作室成員還研發了機場選址計算評估系統,為全國氣象部門開展機場工程氣候論證工作提供了統一的評估方法和軟件技術支撐。該軟件被納入中國氣象局氣候可行性論證通用業務系統,在多項機場選址氣候可行性論證評估中進行推廣應用。

挖掘資源優勢 盡展無限風光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資源豐富,風能、太陽能資源的單位面積和人均儲量在全國排名前列。如何更好地發揮當地氣候資源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氣候中心近年來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嘗試。

2017年,自治區氣候中心與神華國華(北京)電力研究院合作,開展了太陽能輻射值空間分佈變化規律研究,揭示了當地光熱資源時空變化規律及敏感性特徵,並通過研究建立了適用於寧夏地區的水平面總輻射、法向直接輻射的氣候學推算方法,為開展光熱電站太陽能資源評估提供了技術支撐。

依託公益性行業專項“太陽能光伏發電預報技術研究與應用”,自治區氣候中心分析了光伏電站發電量與輻射量之間的關係,建立了數值模式WRF輸出量和電廠發電量之間的預報模型以及實時光伏發電量預報系統,實現了光伏電站發電量預報及光功率預測。研究成果獲中國氣象學會氣象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針對寧夏豐富的風能資源,自治區氣候中心還研究制定了寧夏第一個低風速分佈式風電開發發展規劃和《風電場風能資源測量評估數據處理技術規範》,並投入實際應用;採用WRF+CALMET數值模擬技術開展火電廠間接空冷系統環境氣象分析,被西北電力設計院首次應用在北方大型火電廠間接空冷氣象環境分析研究中。

助力全域旅遊 服務基層減災

2019年寧夏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尹樹高提到,寧夏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全域旅遊省份之一,要充分挖掘寧夏旅遊氣候資源優勢,打造氣候旅遊品牌。

工作室成員積極響應,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個城市的氣候資料,對寧夏夏季旅遊氣候資源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南部六盤山旅遊區涼而不寒,中部沙漠黃河主題旅遊區風沙少、沙丘表面溫度低,北部高溫日數少、最高氣溫低等優勢旅遊氣候資源,為助力寧夏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近兩年,自治區氣候中心聯合住建部門完成了寧夏全域5個地級市和5個典型縣的暴雨強度公式修編工作,並組織編制了《寧夏城市暴雨強度公式(短歷時)報告編制規範》作為地方標準印發,為綠色城鎮、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為了積極做好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自治區氣候中心牽頭完成全區所有市縣區的氣象防災減災作戰圖編制和修編工作,實現全區縣級“一張圖”的繪製。圍繞地方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自治區氣候中心主動謀劃,研發了寧夏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實現了暴雨災害的定量預估及評估,大大提升了氣象防災減災的基礎服務能力。

近年來,工作室成員先後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廳局級科研項目5項、地方標準項目兩項、中國氣象局技術指南和國家氣候標誌認證項目各一項、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5類39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三等獎兩次;建立的業務系統取得國家版權局軟件著作權5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