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南宋時期一次農民起義,歷史教訓卻引人深思

南宋初年,鼎州(今湖南常德)鐘相、楊么領導的起義是我國曆史上規模較大的一次起義。起義軍堅持近6年,鼎盛時勢力波及洞庭湖地區7個州所屬的19個縣。傳統觀點認為這次起義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迫使朝廷先後7次鎮壓,並派20餘人前往“招安”,給偏安江浙的南宋王朝造成沉重打擊。最後在在岳飛招降政策下誘惑,義軍大首領楊欽、劉衡、金琮、劉詵、黃佐等相繼出降,惟楊么、夏誠等仍據寨自固。岳飛知湖深莫測,乃納楊欽獻策,遣人開閘洩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並於湖面散放青草,以破義軍車船優勢。後以楊欽為嚮導,進圍楊么水寨。楊么率水軍出戰,因水淺,車船機輪又被草纏住,滯不能行,被官軍擊敗,各個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後相繼6年之久的湖南農民起義被鎮壓。這次起義波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的農民起義給國家造成的損失無可估量。那麼這場對於國家來說,如此聲勢浩大的起義又是如何形成的,給之後的歷代統治者怎樣的警醒?

發生在南宋時期一次農民起義,歷史教訓卻引人深思


公元1130年,鐘相利用摩尼教起來反宋。鐘相向群眾宣傳說,“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這對當時的貧苦百姓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鐘相的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40萬人。那麼鐘相是否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呢?事實上就在他揭竿而起後不久便自封楚王,改年天戰,立妻尹氏為皇后,子鍾昂為太子,仿宋王發佈聖旨。大楚政權建立僅40余天鐘相被殺,繼任者楊么又建立了新的大聖天王政權。楊么自稱大聖天王,還把這四個字寫在大旗上以示身份。鐘相的幼子鍾義被立為太子,自楊么以下,所有人都要對他俯首稱臣。楊么政權還設立職官,官員的名稱、服飾、儀仗規格都與南宋朝廷一樣。楊么和鍾義的居所也像宋朝皇宮一樣稱“內”,還設有三衙大軍。鐘太子為顯示高貴,還在龍舟上擺設龍床、龍簟和金交椅。

發生在南宋時期一次農民起義,歷史教訓卻引人深思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那個等級森嚴的觀念裡,“等貴賤”儼然已是“內外有別”,那麼鐘相提出的“均貧富”又是否實現了呢?鐘相曾許諾“凡入法者”,必“田蠶興旺,生理豐富”,給廣大的貧苦百姓許下理想國的美好藍圖。實際上,早在鐘相楊么起義前,洞庭湖地區由於長期橫徵暴斂,加上金兵鐵蹄的搶奪已是千瘡百孔,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鼎州一帶殘破至極,滿目荊棘,起義發生後,雙方長達6年的交戰更加劇了對這裡的破壞。為剿殺起義軍,宋將李綱派兵佔領了洞庭湖附近富庶的村落,使起義軍無河捕魚,無地耕作,糧食嚴重短缺。宋將程昌寓甚至“決堤四百丈”,淹沒起義軍佔領區的大片農田。岳飛的剿殺策略是堵住各要塞出口,截斷起義軍運送糧草的要道,禁止百姓與起義軍間貿易往來。更不幸的是,起義發生的這幾年又趕上南宋遭遇特大旱災, “田疇荒蕪”, “水鄉荒索”, “州縣荒殘”,全國餓死者不計其數,宋朝士兵只能5天才分到糯米一斗,許多百姓不得已賣妻過活。 “均貧富”是要實現生活的改善,但農民卻更加困苦,不僅沒有“田蠶興旺,生理豐富”,反而“食不果腹”,甚至拋妻棄子,流離失所。起義軍為了阻止程昌寓駐守鼎州,不惜放火燒城,火光沖天,數日不滅,全城房屋盡為灰燼,鼎州一片廢墟。岳飛鎮壓起義時,為絕後患,也下令放火焚燒洞庭湖30多個水寨,這對當地生產力的破壞無疑是雪上加霜。倒是起義被鎮壓後,岳飛下令給全部老弱百姓分以米糧,允許他們回鄉耕種。經過50餘年,這裡環境逐漸得到恢復,明代時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所謂“湖廣熟,天下足”,實現了“田蠶興旺”。

發生在南宋時期一次農民起義,歷史教訓卻引人深思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古代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農民敢於對抗當時的朝廷無非就是由於對朝廷充滿仇恨,對統治階層的不滿導致的。他們“焚官府、城市、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卜祝及有仇隙之人”,他們認為殺人就是“行法”,劫財就是“均平”,一切都理所當然。寓居鼎州的皇親、 “昭憲太后之裔”杜防、澧州知州黃琮、澧陽縣令葉畲、桃源縣令錢景、荊門知軍事吳日方、江南著名僧人武陵文殊心道祥師、反抗起義的袁顯、為朝廷充當說客的晁遇等人都命喪起義軍之手。這自然激起南宋朝廷的殘酷鎮壓。鐘相起義後不久,宋廷即任命“遊寇”孔彥舟為湖北路捉殺使前往鎮壓。孔彥舟對抓住的起義士兵或砍手指,或割耳鼻,還在每人頭髮上插一根竹籤,竹籤上寫道, “爺若休時我也休”,爺指的是起義軍,就是說起義軍投降他才撤兵。楊么兵敗被岳飛處死後,其堅持作戰的殘兵幾乎全部被岳飛殺光。

最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的所有農民起義其終極目標都逃不出改朝換代,建立新的封建政權的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農民由於自身的侷限,往往存在居功自傲、驕奢淫逸的弱點,像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不顧起義形勢的日漸衰微,反而傾心於大修府第,沉迷於醇酒美女,革命鬥志早已拋之雲霄。另一方面,農民多以殺人、屠城等方式發洩對統治者的不滿與怨恨, “黃巢殺人八百萬,張獻忠屠盡四川人”,這種極端的行為必然引來統治者強烈的報復,繼而發動對起義軍更大規模的剿殺,這就陷入一個“大屠殺”的惡性循環,而無論雙方戰局如何,最終的受害者只有黎民百姓和無辜士兵。

發生在南宋時期一次農民起義,歷史教訓卻引人深思


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以民為本,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百姓們想的是能夠安居樂業,不被統治者剝削,過著富足安逸的生活,那是老百姓們最重要的目標。一個國家能否安定的因素也是由人民所決定的,一旦統治者們枉顧民生,那麼人們必定會起來反抗,所以只有處處以民生考慮,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只有在群眾的擁護下,國家的江山社稷就能像鐵桶一般穩固。最後不得不引用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