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外力,善用人才

解決實際問題,要對他人多加包容。這是一種積極地心態,體現了個人的修養和內涵。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思想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能容納世界,才能得到世界。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有助於開啟成功之門。

巧借外力,善用人才

欲成大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缺乏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善加運用必然難以成就事業如何讓各種人才為己所用,這是領導者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漢高祖劉邦曾是個地方小吏,甚至還有點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然而,他卻能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是因為張良、蕭何等人的輔佐。知人善任並能駕馭,方可成就大業。劉邦善於使用人才,張良、蕭何等人,甘願受其驅使。韓信、陳平等曾是項羽部下,歸附劉邦後都受重用。

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於是領兵追擊楚軍派人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到了約定日期,韓信、彭越的軍隊卻沒有到來。劉邦孤軍深入,只好堅守壁壘。張良分析了當時形勢,說:“楚軍眼看要完了,韓信和彭越還沒得到封地。兩人功勳卓著,本應封王,如果許諾滅楚後封王,他們必定前來助戰。這樣,幾路大軍聯合,消滅楚軍就易如反掌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很快出兵,幾路大軍會師垓下,十面埋伏消滅了項羽殘部,逼得項羽自殺。劉邦終於登上了皇帝寶座。

鮮明的君主必能審時度勢,從諫如流,劉邦具備這兩點並用感情投資的方式,維繫自己與大臣的關係,這也是張良等人甘願效力的原因。“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士為知己者死”等等,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體現。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心懷知遇之恩,盡心竭力輔佐。最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固然是他匡扶亂世之志,而劉備的善事恩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巧借外力,善用人才

感情投資不是收買人心的把戲,它包含著一些基本原則。只有讓人們切實獲益,才會得到真心擁護,併發自內心跟隨。總之,要想留住也是一切投資的最終境界。通過財物所投資的,也會無形中轉化為感情投資。聰明的管理員給員工以恩惠,讓員工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感覺,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衷心擁戴,由此帶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去努力工作,為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