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印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包分为小中大三年六个学期,每学期一盒,每盒包含16个主题活动,涵盖优质传统文化十六大模块,让孩子通过学习,全面感受传统之美。教师配置有教学指导用书和微视频,让教学变的轻松,并配有主题活动方案,孩子的作品用于环创与主题展演,将课程与园所环创有机结合。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系肚兜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肚兜(dù dōu ),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还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称谓。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肚兜、虎头鞋、虎头帽、虎形围嘴、各种神灵的护生耳枕和布玩具,构成了围绕生命生殖繁衍主题的配套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很值得继续研究。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系肚兜释义


1.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像金铸者,曾经盗去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恨海》第二回:“车夫一面说着,放下了马鞭子,把银子放在肚兜里。”茅盾《林家铺子》四:“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沪语名为“饭单”, 湖湘间名曰“围裙”。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2.旧时妇女或小儿用的抹胸。清 吴珠泉 《续板桥杂记·雅游》:“至於抹胸,俗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小儿用者,今仍常见,惟一般无袋。湖湘 间名“兜肚”,睡眠时以免风吹肚脐。

系肚兜起源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 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系肚兜历史


汉代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明代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抹胸肚”。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肚兜”。《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清代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系肚兜的图案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系肚兜的材质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系肚兜习俗


婚礼

肚兜在婚礼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人生礼仪

在陕西的关中一带,肚兜往往伴随着人生礼仪。妇女有喜后,母亲和婆家要为快出世的娃娃缝制肚兜。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肚兜儿。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壮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年岁,也会换上新裹肚儿图个平安;老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忌年,闺女要为老人做裹肚儿,祷求长寿。不少地方人死后,净身后先给穿裹肚儿,再穿寿衣。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论庄稼汉、妇女们,还是娃娃们,一年四季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兜肚肚。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自此以后外婆家、亲戚们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长大成人定了亲,媳妇也要送兜肚儿……年复一年,日子变了样,但兜肚的习惯却没走样。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装饰保健

一块尺把长的菱形布,绣上花草图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图样,上端缀个套环套上脖颈,下面两头束带齐腰束住,一年四季不离身。后脑勺留一撮“长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红兜肚,活泼可喜,不用担心肚寒;庄稼汉们小憩田头,烈日之下,脱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妇的女红;媳妇们穿上兜肚,给孩子喂奶不用担心肚子受寒……确实,兜肚既是美观的装饰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心愿

而今兜肚的用场可能已超出了先民的初衷。山西人不仅用它来护身,而且也把自己祈盼安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都寄托在这小小的兜肚上。


「印象中国」问鼎传统文化之巅小班主题活动:《系肚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