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可厲害了

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sù],也是第一代周王,喜歡詩詞和醫藥,在詩詞方面,朱橚成就一般,但在醫藥方面,朱橚卻成就驚人,後世李時珍的劃時代鉅著《本草綱目》,就有很多內容來自於朱橚的研究成果。

朱橚成就最突出的一本著作是《救荒本草》,如果說朱橚其他著作,更多是整理前人成就的話,那麼《救荒本草》就開拓了新領域,共記述植物414種,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書中所沒有記載過的。

還有一個王爺,名叫朱載堉,是朱元璋的九世孫,鄭王一系的世子,親爹死後為了作為世子的朱載堉本該繼承王位,他卻七疏讓國,辭爵歸裡,潛心著書。

朱載堉最傑出的貢獻就是創立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現在全世界音樂界應用最普遍的一種律制,西方把它作為“標準律制”。

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明朝的這兩位王爺,在國內無人知曉,卻被西方公認為世界級科學家,真是一種諷刺啊。

宋朝的酒價遠高於明朝,酒價一斤20文,而明朝只有一斤5文,這還只是兩者前期的酒價,差異還不明顯。到了中後期,宋朝的酒價超過100文/斤,是明朝的10倍。(宋、明兩朝“斤”的差異較小)


宋朝酒業是國家專賣,酒業利潤全歸國家,而酒的利潤率非常高,20文酒錢中,12文的利潤給了國家,相當於60%的隱含稅率,而明朝徵收三十稅一的商稅,因此差了18倍。

宋朝每斤酒要交12文的稅錢,而明朝只需繳納0.17文,兩者差了72倍,加上明朝的酒稅歸地方徵收,存在大量貪汙受賄、逃稅漏稅的情況,這樣導致了宋朝的酒稅一年能收一千萬兩,明朝只收了五萬兩。

大明在國土面積、人口、耕地三方面都是宋朝時的兩倍以上,商業方面絲毫不弱於宋朝,然而商稅差距卻差了幾十倍。

鹽、酒、茶都是特殊商品,宋、明兩個朝代執行不同的徵稅政策,造成了巨大差距,其實說明不了什麼,三種商品的利益都在民間,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利益收到朝廷手中罷了。

大明的稅率是宋朝的八分之一,卻仍然遭百官痛罵,真是厚顏無恥啊!

唐、宋、元、清四個朝代的農業稅率大約都在百分之七左右,而明朝的農業稅率卻始終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明末時甚至低於百分之二,如洪武初年的農業稅為每畝交兩鬥到四鬥,後又減少至每畝交一斗,也就是十公斤左右,可謂在歷朝歷代鬥是非常之低了。

即便是如此低的稅賦,朝廷也常常不能保質保量完成,隨著明朝中後期,以皇族、王公、勳戚、官員為代表的大地主階層大肆兼併農民土地,大量農民從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階層又利用手中特權,千方百計少交稅甚至不交稅。

隨著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朝廷的稅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國家的財政支出卻在不斷攀升,朝廷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財政困局。

大明幾代皇帝不願通過增加農民負擔增加稅賦,就只好在商業稅上有所作為,結果招來了文官們的大肆攻擊,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商稅更是三十稅一,然而真正收上來的卻是越來越少。

文官集團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業者,他們逐漸淪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們的極力“建議”之下,萬曆皇帝只得將商業稅率降低至了百分之一點五,即便這樣依然遭到大規模的抗稅抵制。

宋朝的酒價遠高於明朝,酒價一斤20文,而明朝只有一斤5文,這還只是兩者前期的酒價,差異還不明顯。到了中後期,宋朝的酒價超過100文/斤,是明朝的10倍。(宋、明兩朝“斤”的差異較小)


宋朝酒業是國家專賣,酒業利潤全歸國家,而酒的利潤率非常高,20文酒錢中,12文的利潤給了國家,相當於60%的隱含稅率,而明朝徵收三十稅一的商稅,因此差了18倍。

宋朝每斤酒要交12文的稅錢,而明朝只需繳納0.17文,兩者差了72倍,加上明朝的酒稅歸地方徵收,存在大量貪汙受賄、逃稅漏稅的情況,這樣導致了宋朝的酒稅一年能收一千萬兩,明朝只收了五萬兩。

大明在國土面積、人口、耕地三方面都是宋朝時的兩倍以上,商業方面絲毫不弱於宋朝,然而商稅差距卻差了幾十倍。

鹽、酒、茶都是特殊商品,宋、明兩個朝代執行不同的徵稅政策,造成了巨大差距,其實說明不了什麼,三種商品的利益都在民間,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利益收到朝廷手中罷了。

大明的稅率是宋朝的八分之一,卻仍然遭百官痛罵,真是厚顏無恥啊!

唐、宋、元、清四個朝代的農業稅率大約都在百分之七左右,而明朝的農業稅率卻始終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明末時甚至低於百分之二,如洪武初年的農業稅為每畝交兩鬥到四鬥,後又減少至每畝交一斗,也就是十公斤左右,可謂在歷朝歷代鬥是非常之低了。

即便是如此低的稅賦,朝廷也常常不能保質保量完成,隨著明朝中後期,以皇族、王公、勳戚、官員為代表的大地主階層大肆兼併農民土地,大量農民從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階層又利用手中特權,千方百計少交稅甚至不交稅。

隨著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朝廷的稅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國家的財政支出卻在不斷攀升,朝廷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財政困局。

大明幾代皇帝不願通過增加農民負擔增加稅賦,就只好在商業稅上有所作為,結果招來了文官們的大肆攻擊,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商稅更是三十稅一,然而真正收上來的卻是越來越少。

文官集團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業者,他們逐漸淪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們的極力“建議”之下,萬曆皇帝只得將商業稅率降低至了百分之一點五,即便這樣依然遭到大規模的抗稅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