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區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關係四川乃至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2018年5月初,為支援涼山打贏脫貧攻堅戰,四川省委決定在前期選派2000餘名幫扶幹部的基礎上,再新增派一批精兵強將對口幫扶11個深度貧困縣。6月29日,南充市農牧業系統綜合幫扶隊的60名農牧業技術幹部赴涼山州開展為期3年的脫貧攻堅和綜合幫扶工作,30歲的盟員丁路就是其中的一員。
2018年6月,新婚剛一個月的丁路接到單位通知:“涼山脫貧攻堅急需農牧業技術幹部,組織決定選派你作為駐村綜合幫扶幹部。”面對新婚妻子的不捨和家人的擔憂,盟員丁路毅然舍“小家”顧“大家”,和單位三名同事奔赴四川省駐涼山州金陽縣青松鄉,成為駐村綜合扶貧幹部。金陽縣地處大涼山邊緣,隔著金沙江就是雲南,他所在的白銀廠村4個組海拔分佈從800到1800米,通信不暢,交通不便,山高、谷深、地貧、人窮,是全國深度貧困村之一。白銀廠村4個組農戶共177戶,1117人,其中貧困135戶,貧困人口958人,貧困發生率超過85%。
(白銀廠村的補挖組)
條件艱苦 初心不改
2018年7月2日,丁路住進了涼山州金陽縣青松鄉白銀廠村,村裡沒有住宿,唯一能騰出來的地方是當地幼兒園一個荒廢的教室。這是個有四面窗戶卻沒有玻璃的教室,丁路與隊友只能臨時找些廢紙擋起來防風,廁所也是他們入住半年後才申請修建的。山上全年大風,晝夜溫差大,9到11月雨季的時候,外面大雨,屋裡小雨,26平米的屋子裡,四五張廢舊的桌子,堆滿了各種扶貧資料,這裡既是丁路和隊友們休息的地方,也是戰鬥的地方。
每天睜眼就是群眾工作,送走最後一位來訪的農戶才能睡覺,沒有上下班、沒有周末,這就是隊員的工作常態。從他們居住的補挖組到海拔最高的阿吉地組,單邊爬山抄小路也要3個小時,稍微遠點的,走訪入戶要走上6個小時。丁路擔心曬黑後母親會覺得他很辛苦,因此走訪入戶都會帶上母親臨行前送的傘,電話裡都說一切都好,讓母親安心。
作為懂電腦的生力軍,丁路還主動承擔起村裡所有電子資料工作,白天跟著隊員們走村入戶,晚上回到駐地錄入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和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信息,完成每個月的黨建月會工作簡報、報表、項目申報等。沒有會議室,在公路邊就可以召開群眾會議;沒有多餘的地方就席地而坐。日復一日,丁路在這裡堅持了下來。
(盟員丁路居住內景)
因地制宜 產業脫貧
緊鄰金沙江支流西溪河的白銀廠村,村民世代務農,偶爾會打魚自食,當地傳統農業是一年種植一季玉米,一季吃三年,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再種植一季水稻。脫貧攻堅千頭萬緒,為了找到“貧根”、對症下藥,丁路和隊友想破了腦袋,走遍了周圍的群山,研究土壤、水質、氣候等,下足了真抓實幹的繡花功夫,全程獨立自主考察、研討、申報、立項,終於找到精準脫貧的藥方-提出“合作社+農戶+公司”的合作方式,成功立項“350畝春海椒冬油菜”產業項目,獲得省、州、縣產業扶持資金165萬。
為做好“春海椒”項目,從4月末到6月中旬,種苗育苗的40幾個日日夜夜,幫扶隊每天組織著100多名的農戶在地裡熱火朝天的幹,早上6點開始種地,靠人力和抽水機灌溉每一塊田地;晚上9點以後就著手電打農藥滅蟲補苗。每天至少12小時泡在地裡,遇到大面積的問題,連夜召開群眾會議,總結經驗教訓,提出種、補、救的措施。2019年5月27日,下了當年的第一場雨,接著兩天的雨水,讓這片飢渴的土地喝了個痛快。看著一株株小苗長出的新芽,丁路心裡清楚,要成功了,青松歷史上第一次種出了海椒!
(教室外的夜會)
辣椒快成熟了,紅綠的果實是希望也是重負,怎麼賣?他們一邊利用難得的休假間隙,多次前往成都尋找廠家收購,同時通過網絡渠道聯繫雲貴客商前來收購海椒。收完海椒準備種油菜時,地裡還摘了4000多斤尾椒,為了讓老百姓不擔心銷售,保持對產業的信心,丁路和另外兩名隊員,拉著海椒到金陽縣賣了整整兩天。靠著合作社租地、僱傭、分紅,當地農民三次獲利,收入遠超以前。
聊到海椒項目最大的收穫,丁路驕傲的說:“項目最大的作用是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們願意聽黨話,跟黨走,願意跟我們幹,我們打開了當地群眾工作的新局面,調和了幹群關係。當地群眾發自內心的感謝我們,把我們當成村裡的一份子。”
(在農貿市場賣尾椒)
不負青春 不負群眾
我們問過丁路:“你工作之外最難的地方是什麼?”丁路說:“最難?我最難的是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妻子懷孕以來的產檢,一次也沒有參加。我來的時候,孩子還沒出生,我休假回去的時候,孩子已經在呀呀學語了。照顧老人和小孩的重擔都在妻子身上,雖然她從未抱怨,我愧疚。可你看村裡那些小孩清澈的眼神和單純的笑臉,我又明白這就是我的使命,我要盡最大的努力讓這裡的每一個孩子享受到和外面一樣的教育、醫療條件,讓他們有機會走出這座大山,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四川省選派你們出去,什麼時候回來?”
丁路笑笑說:“等白銀廠村脫貧了,等脫貧成果進一步穩固了,我就回。”
(民盟南充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