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不可模仿,不可沉迷,不可深入,而他的诗歌却可以久读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对顾城诗的评论,想起这样一个远远走开如此之久的人。很小的时候见到顾城,那时候他是妈妈的同事,苍白沉默,很难给人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再次见他,已是书上的大照片,那时候,他已经远离此世,人们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他的生死。

顾城,不可模仿,不可沉迷,不可深入,而他的诗歌却可以久读

那本诗集已经10年没有翻开,它一如既往地穿着童装,沉睡在纷繁凌乱的箱子里。回头再看,才发觉自己对美与爱的标准,那时曾如此大地受了他的引诱。他说自己想去西藏,说“越高的地方越接近天国”。

其实我也想去,但是吸引我的并不是西藏,而是西藏那些美食。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但是诗歌就是你看多了,你发现那些不起眼的诗词才美丽。

顾城,不可模仿,不可沉迷,不可深入,而他的诗歌却可以久读


而我喜欢这一首,《很久以来》
很久以来
我就在土地上哭泣
泪水又大又甜
很久以来
我就渴望升起
长长的,象绿色植物
去缠绕黄昏的光线
很久以来
就有许多葡萄
在晨光中幸运地哭着
不能回答太阳的诅咒
很久以来
就有洪水
就有许多洪水留下的孩子
1983年6月

你好像读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你在晚上一个人的时候,静静的读一次,我不知道你什么感受,但是我觉得很有触动。就好像我哭唧唧的长大,突然直面死神,那些之前弥留下来的是什么啊?是希望。

顾城,不可模仿,不可沉迷,不可深入,而他的诗歌却可以久读

而顾城,不可模仿,不可沉迷,不可深入。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一个在河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一片为爱驱动、光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物象的幻影中前进。他无所知又全知,他无所求又尽求,他全知所以微笑,他尽求所以痛苦。

同时你会发现很多人性的本质,单纯,但是危险的偏执和极端。那就是你自己!——接近与深入是一种吸引力吧,所以很多时候也控制不了自己去分享那些诗歌中的韵律和条分缕析的感情。

顾城,不可模仿,不可沉迷,不可深入,而他的诗歌却可以久读

迷失,然后个人极端,沉迷于想像不能自拔,设置的戏剧不能适用这个社会的现实生活——矛盾由此产生。矛盾由此不能解决。除非自我意识重新的苏醒和摒弃。

所以,我不赞扬诗人们的天性和才气,那是自杀的另一种方式,从而也走向现实的身体毁灭。行了。就是这么多。讨论的太多,大同小异,就毫无意义。

本文由“合群不如合自己”创作,喜欢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