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覓芳華 第二集:青春作伴好讀書

獲取視頻信息失敗

   “春來焚香坐讀書”,對於閱讀,58歲的新疆作家劉亮程保留著一份特有的儀式感。

   與每一本書的相遇,都是一種奇妙的緣分。在這種緣分的牽引下,這個出生於塔城地區沙灣縣一個偏僻小村莊的鄉村孩子,通過街坊四鄰之間相互借閱,讀了四大名著、《隋唐演義》《海上花列傳》……很多時候,一本書傳到他手裡只剩中間一點,但是卻培養了他的想象力,也開啟了他認知世界的大門。

   年歲漸長,他讀唐詩、宋詞、《楚辭》《莊子》《老子》和《山海經》。文言文、白話文參半的閱讀,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他卻非常喜歡那種生活氣息和精神氣質。少年讀書的印記,為他構築了精神家園,田野聽風,雞犬作伴,與蟲共鳴……自帶詩意的山村成了他寫作的動力。

  上世紀80年代,他每年從鄉下來一兩趟烏魯木齊,從書店帶一些外國名著回去。在那個流行摘錄名言警句的時代,他堅持一本本“啃”完大部頭。他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是寫作當中必須學習的一個過程。”

  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劉亮程,終於走出了村莊。他用了近十年回望自己出生的村莊,提筆寫下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轟動了整個中國文壇。打破了大家對新疆沙漠無邊、戈壁連天的傳統印象。這本書一版再版,每年的銷量都能有十萬冊左右。

  《虛土》《在新疆》《捎話》《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筆耕不輟的他在這些年陸續推出了佳作。盛名之下的他,選擇隱居山野,在木壘縣一個叫菜籽溝的村莊,建書院,以書會友,繼續書寫他筆下的風物人情。

  能熟練地描寫家鄉,是劉亮程作品的一大魅力。他的寫作生涯,脫不開新疆,而在他偌大的書櫃裡,新疆各地的縣史志佔據著很大空間。他說:“你可以不知道天下,但是你必須要懂得腳下。”

  在他看來,一個人想要了解家鄉,必須讀懂家鄉的文化。他建議新疆的青年閱讀《江格爾》《瑪納斯》,還有維吾爾族悠久的木卡姆詩歌,以及新疆少數民族作家寫的文學作品。

  他說:“我們在新疆生活,需要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需要知道它的古往今來。如果我們老把目光放到遙遠的、隔著地理和時間距離的地方,忽略家鄉,那是不應該的。”

  與劉亮程作別,在菜籽溝村遊走,與村民閒聊,驚訝於開客棧的農家婦女不僅知道《一個人的村莊》,還熟讀《一片葉子下生活》。閱讀之美,讓這個平靜的山村添了幾分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