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熊柴、周哲

  北京大學秦曉宇、徐龑對本文有貢獻

  導讀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增長的底線。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失業率飆升。我們必須做好較長時期經濟衰退的準備,堅持底線思維和底線管理,現在面臨的情況類似於2003年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疊加。

  從官方數據看,2月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飆升至6.2%,外出農民工減少超5000萬,3月失業率數據回落至5.9%、但仍處高位,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下滑29%,一季度全國居民收入同比僅0.8%。從第三方數據看,招聘需求下滑超25%,3月“失業金領取條件”搜索指數同比上升215%、4月日均同比增長176%(至22日)。從經濟活動主體看,中小微企業、個體戶、生活服務業和出口行業更為困難。比如,一季度中小微企業營收同比下降51%、招聘需求下降超30%,4月上旬僅25%的民營企業產能利用率超80%。從行業看,就業吸納大戶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生活服務業更為困難,一季度住宿餐飲增加值同比下滑35%、下滑居各行業之首,3月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7%、降幅較1-2月擴大。從需求來源看,出口行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數1.8億,因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將面臨持久壓力。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等“六保”。從城鎮勞動力供給結構看,2020年城鎮新進入勞動力1624萬,其中新成長勞動力1462萬,新退出勞動力818萬,淨增勞動力807萬,稍低於2019年。在就業彈性方面,近年城鎮就業彈性有所下行,2015-2019年城鎮就業彈性從0.40降至0.313,GDP增長1%拉動城鎮淨增就業規模從157萬的歷史峰值逐漸降至136萬。我們估算,若需保證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5%以內或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以上,則2020年GDP增速需達到4.4%以上;若2020年GDP增速為2%-4%,則失業率將達5.6%-6.2%,城鎮失業人口將在2019年2427萬的基礎上增加232-517萬至2659-2944萬。

  我們建議:一是在推進防疫常態化的同時,儘快有序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防止一刀切、不計代價控制疫情的傾向。二是啟動以新基建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政策,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設,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三是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增信等力度,幫助市場主體紓難解困,並確保落實到位,特別是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生活服務業行業和出口企業。四是通過以工代賑、加強創業支持、研究生擴招、開發臨時崗位等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穩就業工作。五是推進房地產政策迴歸穩健中性,要充分發揮房地產的實體經濟功能。六是以落實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風險提示:政策應對不及預期。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目錄

  1 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壓力很大

  1.1 失業率仍處高位,“失業金領取”搜索量飆升

  1.2 中小微企業、個體戶、生活服務業和出口行業更為困難

  2 保就業的底線需要2020年GDP增長4.4%以上

  2.1 2020年城鎮新進入勞動力約1620萬,新退出勞動力約820萬

  2.2 失業率目標5.5%需2020年GDP增長4.4%以上

  3 政策建議

  正文

  1 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壓力很大

  1.1 失業率仍處高位,“失業金領取”搜索量飆升

  從官方數據看,3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回落至5.9%、就業人員周均工時同比減少2.5%,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下滑29%,2月末外出農民工較去年末減少超5000萬,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020年1季度GDP實際同比增長-6.8%,為1992年實施季度GDP核算以來首次負增長。就業是經濟的滯後反映,從失業率看,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較2月的6.2%回落0.3個百分點,但仍處高位;3月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與2月持平、但仍低於整體,表明3月中小城市失業率有所改善但仍然更為嚴峻。需要注意的是,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基於國家統計局的12萬戶城鄉勞動力月度調查,其中失業人員指16週歲及以上,沒有工作但近3個月在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能夠在2周內開始工作的人;就業人員指調查時點前一週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時的人,也包括休假、臨時停工等在職但未工作的人口。從新增就業看,一季度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29萬,同比下降29.3%;從單月看,1-3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同比分別為-19.8%、-55.7%、-19.3%。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從能夠反映一定就業質量的平均工時看,3月就業人員平均工作時間為44.8小時/周,雖較2月的40.2小時明顯回升,但仍較去年同期減少1.2小時。從農民工情況看,4月國家統計局未按慣例公佈3月末外出農民工數據,從公佈的2月末情況看,外出農民工12251萬人,較去年3月的17651萬和去年12月的17425萬均少超過5000萬,並且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同比下降7.9%;預計3月末外出農民工規模隨復工復產推進明顯上升,但很可能仍不到1.6億。此外,2月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累計同比減少36.8%,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累計同比減少34.8%,均創2014年1月以來最低。

  收入是就業的映射,一季度全國居民收入同比0.8%、消費增長-8.2%,須警惕節儉悖論引致的惡性循環。2020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實際同比增長分別為0.8%、-3.9%,均創歷史新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名義同比-0.7%,表明中等收入群體更受影響。分城鄉看,城鎮、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0.5%、0.9%,其中工資性收入分別增長1.3%、-0.6%,經營性淨收入分別增長-12.6%、-1.1%。因收入下滑、加之疫情期間居民外出消費減少,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8.2%,其中城鄉居民消費同比分別為-9.5%、-5.4%。經濟面臨“節儉悖論”,經濟衰退時期,個體減少開支增加預防性儲蓄,是理性選擇;但對於整個社會,總需求減少,陷入惡性循環。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從第三方數據看,1季度智聯招聘發佈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約27%,3月百度搜索指數“失業金領取條件”同比上升215%、4月日均同比增長176%(至22日)。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智聯招聘的聯合報告《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中國及全球產業鏈的影響》,2020年1-2月招聘職位數、招聘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32.4%、32.6%,1季度招聘職位數、招聘人數同比下降27.8%、26.8%。根據BOSS直聘的《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2020年2月3日至3月31日,活躍求職的應屆生同比增長56%,但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規模同比下降22%。3月“失業金領取條件” 百度搜索指數、搜狗搜索指數分別同比增長215%、823%,4月日均搜索量分別同比增長176%、1546%(截至4月22日)。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1.2 中小微企業、個體戶、生活服務業和出口行業更為困難

  1、從經濟活動單位的性質規模看,吸納城鎮就業超80%的民營經濟更為困難,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4月上旬僅25%的民營企業產能利用率超80%,一季度中小微企業營收同比下降51%、招聘需求下降超30%。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具有“四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徵,即僅獲得約40%的信貸資源、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2019年中國就業人員7.7億,其中城鎮就業4.4億、佔比57%;在城鎮就業中,城鎮民營就業3.5億、佔比81%,民營就業中個體就業1.0億、占城鎮就業的24%。如果算上鄉村,全國個體就業1.6億,佔總就業比重21%。

  從復工復產水平看,根據工信部和統計局數據,2月25日左右全國大中企業、中小企業復工率分別為78.9%、32.8%,3月25日左右分別為96.6%、71.7%,4月15日分別為99%、84%;一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67.3%,較去年同期下滑8.6個百分點。根據全國工商聯4月上旬調研報告,當前民營大企業全部復工、中企業基本復工、小微企業大部分復工,但僅50%的民營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50%,僅25%的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從生產或收入看,1-2月規模以上工業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增加值分別同比下降7.9%、14.2%、21.4%、20.2%,3月數據變為-2.5%、-0.2%、-5.4%、-0.5%,表明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復工復產較快。但根據清華大學對百萬量級中小微企業(2019年營收1億以下)的調查,2020年一季度中小微企業營收16711億,同比下降51.2%。從投資看,一季度民間投資同比下降18.8%,降幅收窄7.6個百分點,但仍明顯高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6.1%和國有投資的-12.8%。從招聘看,根據北大和智聯招聘聯合報告,一季度100人以下、100-1000人、1000人以上的企業招聘職位數分別同比下降超30%、20%-30%、超10%;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民企、國企招聘職位數分別下降超30%、26%、20%。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2、分行業看,就業吸納大戶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生活服務業更為困難,一季度住宿餐飲增加值同比下滑35%,3月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7%。分三次產業看,由於一產、二產就業人數在2002年、2012年見頂,2013年以來中國就業增長持續靠三產驅動。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就業分別為2.0億、2.1億、3.4億,佔比為26.1%、27.6%、46.3%。分行業看,生活性服務業是吸納主體,近年就業增量對服務業貢獻超60%。根據2018年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建築業就業人數位居前三、分別為12109萬、10452萬、6759萬,佔非農就業比重分別為22.7%、19.6%、12.7%。與2013年第三次經濟普查對比,2013-2018年非農就業淨增8639萬,其中製造業就業減少1344萬,而吸納就業的行業主要為批發零售業(+2970萬、+39.7%)、建築業(+1348萬、+24.9%)、金融業(+1300萬、+245%)、住宿餐飲業(+1181萬、+67.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74萬、+82.9%)、居民服務業(+730萬、+72.5%)(因2013年經濟普查僅統計了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就業,導致個體就業數據低估和一些行業就業增幅高估)。

  從生產看,一季度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增加值同比下滑幅度居前三,分別下降35.3%、17.8%、17.5%。從零售看,3月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6.8%、降幅比1-2月擴大3.7個百分點,而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5.8%、較1-2月收窄1.5個百分點。此外,商務部監測顯示,截至3月26日餐飲、住宿企業復工率分別為80%、60%左右,明顯低於其他行業;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4月3日全國生活服務業商戶復工率80.9%,但消費復甦率僅50.9%。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服務業中個體就業佔比很高,抗風險能力很弱。根據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中個體就業佔比均超60%,佔比分別為76.0%、75.1%、61.6%,三大行業個體就業合計佔非農個體就業的約2/3。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3、從需求來源看,出口行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數1.8億,因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將面臨持久壓力。貨物出口與中國GDP的份額從2006年峰值的35.4%下滑至2019年的17.4%,但當前拉動直接就業仍約1億人;根據商務部部長2019年10月報告,外貿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數1.8億左右,佔全國就業總數的20%以上。

  3月出口跌幅收窄,但後期形勢仍然十分嚴峻。2020年3月中國出口同比(以美元計)-6.6%,較1-2月的-17.3%明顯收窄,但仍顯著低於去年全年的0.5%;從主要經濟體看,3月對東盟、歐盟、美國出口同比分別為7.7%、-24.2%、-20.8%。3月出口數據收窄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隨著國內復工復產進度加快,外貿企業加快節前訂單生產,搶時間搶履約;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影響存在滯後效應。當前歐美疫情仍然十分嚴峻,“長尾特徵”明顯,印度、巴西、非洲等仍然在爆發早期,世界主要經濟體全部中招,各國封國封城,全球經濟基本停擺。疫情何時結束,流行病專家有的認為夏季、有的認為跨年,不確定性很大,確定的是各國經濟將較長時期深度衰退。3月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39.4%)較2月下行6.7個百分點,創2009年以來新低。4月IMF《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收縮3%,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GDP分別下降5.9%、7.5%和5.2%,中國經濟增速降至1.2%。此外,當前美國部分政客甩鍋中國,惡化中美經貿關係,必須警惕在美國在基本控制疫情後對中國的圍堵。

  以紡織業為例,4月上旬7成企業出口訂單量不足正常的50%。3月紡織服裝出口下降15.1%,明顯超過整體出口的-6.6%,表明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受衝擊更大。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4月1-8日的調查,85.7%的企業反映訂單不足,57.1%的企業遇到客戶取消訂單,70.2%的企業出口訂單量不足正常情況的50%。而根據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紡織工業就業人員為1103萬,加上紡織服裝批發零售,就業人員達1612萬。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2 保就業的底線需要2020年GDP增長4.4%以上

  2.1 2020年城鎮新進入勞動力約1620萬,新退出勞動力約820萬

  由於生育率長期低迷、出生人口基本持續下滑,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已在2013年見頂,中國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員分別在2017、2018年開始減少。在城鎮就業方面,因城鎮化仍快速推進,中國城鎮勞動力規模仍在增加、但增速放緩,這在客觀上減輕了城鎮就業壓力。就城鎮就業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清楚當前城鎮勞動力的供給情況,在失業人口已知情況下,主要分為新進入城鎮勞動力、和新退出勞動力兩部分。

  在新進入方面,主要包括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2019年合計為1672萬,2020-2025年將基本穩定在不到1700萬 其中,新成長勞動力基本穩定在1500萬上下。新進入城鎮勞動力主要包括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其中新成長勞動力可通過分階段脫離教育人數法預測(張車偉、蔡翼飛,2016),即將五個教育階段——小學、初中、高中(含中職)、大學、研究生,按照入學人數→輟學人數→畢業未升學人數→升入更高教育階段人數幾個步驟預測,最後將輟學與畢業未升學人數加總,得到每年需要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數量,其預測準確性與教育部學生數據相關(教育部小學入學數據與出生人口數據長期存在偏差)。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通過農民工增量和進城比例估算,2017-2019年農民工平均增速分別為1.7%、0.6%、0.8%,假設2020年農民工增速或放緩至0.7%。根據我們估計,2015-2019年新成長勞動力從1646萬降至1479萬,其中,本專科畢業生佔新成長勞動力比重從2010年的28.9%升至2019年的49.7%;加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281萬降至192萬,新進入城鎮勞動力從1927萬降至1672萬。預計2020年、2025年新成長勞動力1462萬、1517萬,基本穩定在1500萬上下;新進入城鎮勞動力為1624萬、1685萬,基本穩定在不到1700萬。

  在新退出方面,2015-2019年城鎮新退出勞動力從672萬升至785萬,預計2020年將達818萬。新退出勞動力是指每年因實際退休、死亡等自然減員退出就業市場的勞動力,主要與老齡化、勞動參與率、死亡率三個因素相關。在老齡化方面,2010-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從73.0%降至67.4%,但因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鎮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從4.89億升至5.72億。如未來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預計2020年城鎮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及比例將分別為5.79億、66.9%,到2025年將分別為5.86億、62.8%。在勞動參與率方面,雖然當前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但從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看,城鎮勞動參與率在39歲達87.9%的峰值,59歲降至39.3%,65歲降至19.0%。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00-2010年全國16-59歲人口勞動參與率從82.4%降至79.3%,但城鎮勞動參與率從70.3%升至72.8%。基於2010年城鎮分年齡人口勞動參與率推算,城鎮16-59歲人口勞動參與率大致在2016年達74.9%的峰值。在死亡率方面,扣除兒童階段外,死亡率隨著年齡不斷上升。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58歲的死亡率開始超5‰,65歲開始超10‰。結果推算:基於總人口、城鎮化率預測和城鎮分年齡人口比例推算,以2010年分年齡勞動參與率、死亡率為標準,我們估算2015-2019年城鎮新退出勞動力從672萬升至785萬,預計2020年將達818萬,2025年升至921萬。

  結合新進入城鎮勞動力、新退出勞動力數據,我們估算2015-2019年城鎮淨增勞動力從1255萬降至887萬,預計2020年降至807萬,2025年降至765萬。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2.2 失業率目標5.5%需2020年GDP增長4.4%以上

  近年城鎮就業彈性有所下行,2015-2019年城鎮就業彈性從0.40降至0.313;其中,三產就業彈性年度波動大,2019年為0.382,三產增加值增長1%拉動就業133萬。2008-2017年中國城鎮就業彈性均值為0.386,即GDP平均實際增長1%拉動城鎮就業增長0.386%,也即GDP平均增長1%拉動140萬城鎮淨增就業。2015年城鎮就業彈性為0.40,之後持續下行,2016-2019年分別為0.370、0.362、0.336、0.313。GDP增長1%拉動城鎮淨增就業規模從2015年157萬的歷史峰值逐漸降至2019年的136萬。分三次產業看,由於一產、二產就業人數在2002年、2012年頂,就業彈性隨之轉負,2013年以來中國城鎮就業增長持續靠三產驅動。不過,三產就業彈性波動較大,2008-2019年均值為0.414,對應GDP增長1%拉動就業121萬;其中2013年為0.847、拉動234萬,2018年為0.382、拉動133萬。從具體行業看,製造業城鎮就業2014年見頂,就業彈性隨之轉負,近幾年中國城鎮就業增長主要靠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驅動。2016-2018年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建築業、製造業的平均就業彈性分別為1.69、0.82、0.78、0.41、0.32、-0.46,對應GDP增長1%分別拉動就業32.4萬、78.2萬、18.3萬、5.4萬、11.7萬、-35.5萬。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中央政府一般在每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佈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在2018年正式發佈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之前,就業目標為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新增就業;之後,則加上了城鎮調查失業率指標。2015-2019年,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目標均為4.5%,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為5.5%(2018-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為1000萬以上(2015-2016年)、1100萬以上(2017-2019年)。城鎮淨增就業等於本期末城鎮就業人員-上期末城鎮就業人員;而城鎮新增就業等於期末城鎮累計新就業人員數減去自然減員人數,其中存在一人多次新就業的重複統計。2017-2019年末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4.9%、5.2%,意味著基本實現充分就業(2017年末失業率數據實際為2018年1月數據)。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若需保證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5%以內或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則2020年GDP增速需達到4.4%以上;若2020年GDP增速為2%-4%,則失業率將達5.6%-6.2%。結合前述城鎮勞動力供給情況,以城鎮調查失業率5.5%為目標,若2020年就業彈性為0.313-0.345,則2020年GDP增速須達4.1%-4.5%,以GDP增長1%拉動城鎮新增就業220萬-230萬算、對應城鎮新增就業902-1035萬;若以GDP增長1%拉動城鎮淨增就業136-143萬算,則2020年GDP增速須達4.4%-4.6%,對應城鎮新增就業968-1058萬。上述兩種算法要求的GDP增長均值為4.4%。以失業率6.0%為目標,若2020年就業彈性為0.313-0.345,則2020年GDP增速須達2.5%-2.8%,對應城鎮新增就業550-644萬;若以GDP增長1%拉動城鎮淨增就業136-143萬算,則2020年GDP增速須達2.7%-2.8%,對應城鎮新增就業594-644萬。反之,若2020年GDP增速實際為2%-4%,則失業率將達5.6%-6.2%,城鎮失業人口將在2019年2427萬的基礎上增加232-517萬至2659-2944萬。需要說明的是,所有的預測都存在假設,本文的預測結果與教育部學生數據準確性,以及農民工增速等假設相關。

中國就業報告2020:防範失業潮

  3 政策建議

  一是在推進防疫常態化的同時,儘快有序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防止一刀切、不計代價控制疫情的傾向。疫情關係到人命,經濟社會發展同樣關係到人命。中國在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勝利來之不易,代價沉重。疫情全球大流行短期不會結束,我們必須做好較長時期經濟衰退的準備,現在面臨的情況類似於2003年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疊加。我們必須向防疫常態化轉變,適時適度調整應急時期的硬性措施,減少不必要、低收益的限制措施。儘管外防輸入壓力仍然不小,但控制疫情絕不能不計代價。當前不少地區存在防疫硬、恢復軟的問題,表現為因噎廢食、寧嚴勿寬。如果不能根據疫情形勢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我們在未來付出的代價可能遠大於疫情的直接衝擊。

  二是啟動以新基建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政策,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設,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當前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內外需嚴重下滑,多數企業復工後面臨訂單不足。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要尊重規律,儘快重啟經濟,讓經濟轉起來,循環起來,活下去,重燃希望。新基建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供給側改革的最有效辦法,最有力的抓手,利國利民的國策。從需求側,新基建有助於擴大有效需求,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供給側,新基建有助於擴大有效供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為中國創新發展特別是搶佔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創造基礎條件。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要有“五新”,新領域、新地區、新主體、新方式、新內涵。其中,新地區指人口持續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這些地區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適當超前基建可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

  三是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增信等力度,幫助市場主體紓難解困,並確保落實到位,特別是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生活服務業行業和出口企業。一方面,進一步出臺對重點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金融、財政、社保等支持政策,緩解企業資金流壓力、經營壓力。包括減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提高出口退稅率,增加信貸,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暫時取消一些合理但不合時的收費,降低人工、物流、水電氣、房租、資金等成本,對困難企業貸款本息實行延期,延長部分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等。另一方面,對已經出臺的紓困政策要抓好落實,避免層層甩鍋或層層縮水、以文件落實文件,導致政策“看得見摸不著”。比如,根據新華社3月初調研文章,中部某省為鼓勵業主為租戶減免租金,省級政府提出“屬地政府可採取適當方式給予補貼”,市級政府表示“縣區政府可採取適當方式給予補貼”,但到縣裡只剩“鼓勵”、無具體補貼方式。

  四是通過以工代賑、加強創業支持、研究生擴招、開發臨時崗位等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穩就業工作。對規模持續超800萬的高校畢業生,一方面可結合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度擴大碩士生招生規模,比如在醫學、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等相關學科;另一方面,大力開發科研助理崗位,結合城鄉融合發展擴大“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並通過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業。對農民工群體,要落實落細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財政、稅收、信貸等扶持政策,扶持返鄉留鄉農民工創業,支持企業通過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吸納農民工就業,鼓勵開展以工代賑吸納農民工就業。對“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並通過開發臨時公益崗位等實行託底幫扶。

  五是推進房地產政策迴歸穩健中性,要充分發揮房地產的實體經濟功能。房地產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房地產業和拉動上下游行業的增加值分別佔GDP的7%、17.2%;2018年房地產和建築業就業人數8200萬,合計佔非農就業的14.3%,2.88億農民工中建築業從業佔比18.6%;2019年地方政府5項房地產專項稅收入1.9萬億、土地出讓金收入7.3萬億,合計佔地方財政收入的50%。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以來,房地產逐漸迴歸實體經濟屬性,金融屬性顯著弱化。應適度修正不合時宜的調控政策,支持剛需和改善;加大因城施策力度、賦予地方更大自主權,支持本地自住性購房需求。並且,在疫情考驗下,資金緊張的中小房企存在破產倒閉風險,造成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增加、上下游企業壞賬損失和員工失業。應鼓勵大房企通過收併購等方式消除中小房企資金鍊斷裂造成的不良影響,支持合理的併購融資,化解行業出清過程中的房地產金融風險。

  六是以落實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觀主體信心,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較為充分,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後,要素配置扭曲造成了一系列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潛力釋放,這也是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短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長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供給側改革不到位。4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要求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自由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研究院院長助理、首席城市研究員。清華大學博士、社科院博士後,副研究員職稱。)

來源:新浪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