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國古書之四點難處

吾國曆史悠久,文獻浩瀚如海,今讀之,猶有難處,當然不同於西文之難,就是象形字和拼音字的區別。粵人與我江南人士,語言不同,其在我如鳥語,但是文獻能看懂,全拜"書同文"的恩典。鼓吹漢字拼音化的陰謀得逞,恐數十年後之今天,我江蘇和廣東真的猶如徳國與法國之分別了,三墳五典的版本,本就天書,就有"粵文版"和"江蘇版"之區別,恐季羨林與饒宗頤有一番你來我往的爭論了。如果字隨音傳,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我等就要等江蘇人的翻譯版,才能看懂了,雖然河東君故事發生在江蘇境內。今天之越南,不就如此嗎?

就是這樣,我等對近來出版之古書文獻,還是有閱讀障礙,如下:

今之書籍,橫排排版是行由左至右、列有上到下,如此順序,在古書裡,橫排變成了豎排,行由上至下、列由右至左,需要我等不斷進行時空空間切換,猶如飛到美國,需要睡覺切換時間時差,很累!對以此為生的"專業人士",不難,是否其故意,不讓文獻流佈甚廣,砸了其生計?好比國之古代私人藏書一樣的效果,壟斷之?

其二,共和國成立後,漢字有繁體化為簡體字,輔助拼音,有助於普及提高國人文化水準,其功勞大無比。今之刊印古書,能否拜託編書人,能轉繁入簡,照顧我等"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草民?我能也想追慕前賢,古為今用呢?

當然特定場合,使用繁體也無妨,比如書法之類。那是已經成了書藝了,呵呵。

其三,有關年月日,古書文章多用年號加上天干地支,真的讓人云來霧裡,不知明月在何時。古代皇帝都有年號,皇帝換了,年號隨之更換。可惡的是,有的皇帝,一生用多個年號,比如宋寧宗,在位三十年居然用了四個年號,分別是"慶元,開禧,嘉泰,嘉定"。鎮江有部古代地方誌《嘉定鎮江志》,就是編於宋寧宗執政末期嘉定年間,所記之人事,常在四個年號間切換,讀來真累。宋寧宗,偏安一隅,原想用換年號,有新朝氣象,來振奮人心,可惜死後不久,南宋被蒙人所滅,真的改朝換代了。能否今之刊印時,遇到此類時間,能否用括號()標註下公元年份,以方便讀者?

其四,人姓名。古之用字須為尊者諱,今之刊印古書,亦已糾正,是值得高興的。我說的是另外一種,比如宋之蘇東坡,距今近千年了,居然婦孺皆知,想想真都是奇蹟的。他姓蘇名軾,東坡居士不過是其"二號"之一,另個"號"就是鐵觀道人。不今如此,蘇軾還有另外二個名,就是所謂的"字",分別是子瞻與和仲,又稱蘇子瞻蘇和仲,複雜吧,還不止於此,蘇軾還被稱為"蘇仙",或許其詩寫得好的原因,居然被封為仙了,和"過海,各顯神通"的八仙,並而列之,供我等拜而嚮往之。在老百姓,記住的是蘇東坡,或許世有東坡肉,或許其有個虛擬的蘇小妹的原因吧。

所以看古書,真的在為時空轉換頭疼,已經暈暈然,再為姓名字號別號諡號等等分辨,真的是七葷八素,不分東西南北了。刊印古書能否統一落括弧備註下其姓名,以方便讀者?

古書於今,不過年代變遷而已,其內容其實很鮮活,因為人心不變。如果今之刊印者,破除我們閱讀入門障礙,專注於古書中的內容,而不是形式,某某講壇某某心靈雞湯,就會失去市場,讓我們直接去和古人才子佳人來個心靈約會,你看如何?今之刊印者,有掃描有信息化,完全可以幫我們讀者一把,免得有些不著調的心靈雞湯者,代我讀書,猶如牧師,傳經佈道,招搖撞騙,牟取錢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