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拋開晚清時期失去統治實權的同治、光緒、宣統三位

“傀儡皇帝”,我們不難發現,自後金政權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到清朝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帝王——咸豐皇帝,不管有再多的負面評價都不能抹殺他們“勤政”的一面。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皇權社會中,清代帝王如此罕見的“勤於政事”,確實令人歎服。

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的雍正皇帝,用在位13年硃批1000萬字的記錄開創了封建帝王的“勤政”記錄;就連清朝無限接近於昏君的咸豐皇帝,在執政初期也被時人評價為“勤於政事,企圖重振綱紀”;甚至連竊取晚清朝政大權的慈禧太后,在宮女的眼中也是“寅時一定起床,準時到養心殿,幾十年如一日,真是不容易”的正面形象。

那麼,清代帝王“勤政”的一致性,到底是祖製成例約束,還是歷史背景使然,又或者是皇帝的個人修為所致?

其實,清代帝王的“勤於政事”和其嚴格的皇室教育;皇位傳承方式的不確定和清朝始終處於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有著直接關係。

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01 嚴格的皇子教育,讓清代帝王的個人素質普遍較高

清朝並未創立的天聰年間,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就清醒地認識到了皇室子弟教育對於王朝興衰的重要性。《清實錄·太宗實錄》明確記載了皇太極對諸王公貝勒子弟的教育目的:“所以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實有賴焉”。甚至,為了讓八旗子弟“讀書明理、盡忠朝廷”而專門設立八旗官學,“自今凡弟子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俱令讀書”,並制定了嚴格的考核、獎勵制度。

毫無疑問,清朝開國皇帝對於皇室教育的重視程度,為後世君主做出了正面表率。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為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儒家佛學、數學醫理樣樣精通的全能型帝王,和順治皇帝嚴苛的皇子教育絕對分不開。受此影響,康熙皇帝對於皇子的教育重視程度更是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將多達十幾位皇子都培養到足以穩坐江山的奪嫡角色。

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在清朝皇室子弟的教育系統中,除了有“日講”這種類似於啟蒙教育的方式外,每位皇子還會被安排專門的師傅進行“一對一”教學,而這些師傅都是當時的大儒名家,對於皇子的性格、價值觀乃至整體素質的提升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如此嚴苛的皇室教育,自然會讓清代皇帝的整體素質和個人修為大幅度上升,“勤於政事”這等身為帝王最基本的素質,自然也成為了他們的一致性標籤。

02 皇位傳承方式的不確定,讓清代帝王都成為了“優勝劣汰”的勝出者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入關之前和入關初期,因受中原地區漢文化影響不深,對於皇位傳承所依據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子承父業,兄終弟及”原則並未完全採納,以至於直到康熙朝仍未形成明確的皇位傳承方式。

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康熙傳位遺詔

從後金政權時期的“汗位推選制度”,到順治朝的“皇帝個人意願選擇”再到康熙朝初期的“明設太子”、晚期的“於諸皇子中者一賢者為繼位人”,清朝的皇位傳承方式始終在變化。皇位傳承方式的不確定,勢必會讓皇子們始終處於一個“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競爭狀態中。努力提高自身修為,時刻保持高等素質,才是清代皇子們繼承皇權的不二選擇。

雍正皇帝繼位以後,為避免康熙朝晚期“九子奪嫡”事件的重演而創設了“秘密立儲”制度,但因為這一制度的“秘密”特點,仍未從根本上解決皇子之間的奪嫡行為。也就是說,整個清朝時期,皇子們始終未擺脫“以賢奪得”、“以能取勝”的競爭環境。此等競爭環境之下,能成為皇帝的必不是凡人,更非昏聵無能之輩,

“勤於政事”也成為了基本素質。

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立儲詔書藏匿處——正大光明殿

03 始終處在內憂外患環境下,讓清代帝王不得不打起精神,勤政應對

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到八旗軍隊入關,再到順治、康熙年間才逐漸實現的中原地區統一,清朝初期始終處於戰亂狀況。哪怕是統治根基已然穩固的雍乾時期,邊疆戰亂、中原地區的反清活動也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勢頭。乾隆朝以後,清朝逐漸走向衰敗,除了國內日漸增多的反清活動,

“船堅炮利”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也開始用武器叩響晚清的大門。

自道光朝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咸豐朝的“太平天國運動”,再到光緒二十六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曾經不可一世、笑傲天下的大清王朝面臨著真正的內憂外患、搖搖欲墜。如此境況之下,清朝帝王乃至飽受後世詬病的慈禧太后,都不得不打起精神,硬逼著自己“勤於政事、力求改變困局、重振綱紀”

清朝皇帝,為何大多勤政?別光顧著抹黑清朝,也得學習人家的優點

國恥難忘

後記

正如《嘯亭雜錄》所言,正因有了雍正皇帝的“日夜憂勤、朝乾夕惕”,才有了大清王朝的“國帑豐盈,人民富庶”;正因清朝帝王乃至慈禧太后都能“勤於政事”,才有了少數民族政權穩固統治中原地區200餘年的歷史記錄。我們在拼命牴觸清朝、抹黑清朝,稱“韃虜誤我中華”、“異族入侵,禍害中原”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一想被我們評價到如此不堪的王朝都能統治中原地區200餘年,到底誰才該臉紅?

近30年“萬事不理”的萬曆皇帝,能被後世評價為魁柄獨持、駕馭群臣的帝王楷模;而“宵旰焦勞,勤於庶政”的雍正皇帝,卻被當成為清王朝強力續命的罪魁禍首!是我們太自信了,還是我們太狹隘了?

參考文獻:《清實錄》、《清史稿》、《嘯亭雜錄》、《清稗類鈔​》


分享到:


相關文章: